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行走在古代中国历史文献博物馆里——山西文化旅游札记
【发布日期: 2012/10/17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2769 】【关闭窗口

 

  著名词作家乔羽在《人说山西好风光》里这样写道:“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庄。”这几句歌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山西的自然风貌和壮美河山。那么就让我们沿着乔老手指的方向,从南向北去领略一下山西古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瑰丽风景吧! 
  从潼关入山西,沿汾河北上,你立刻就会被山西这个“文献之邦”和“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所吸引。芮城的西候度文化和襄汾的“丁村人”遗址、垣曲的南海峪岩洞遗址,仿佛像一位老人,在给我们诉说着山西远古文化的发展历史。早在几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黄土地上了。山西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流,在这片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上,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至今还在民间传诵。位于吉县西部的黄河壶口瀑布,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在河道中央用斧劈成一道峡谷而致。据史料记载临汾为古代的尧都,称平阳;永济为古代的舜都,称蒲坂;夏县为古代的禹都,称安邑;而侯马则是东周时期晋国的重要遗址。相传尧功德如天,在临汾市郊,除了建有尧陵、尧庙外,老百姓为了感谢尧的恩德,还堆土筑台曰“击壤台”。农闲时三五成群地唱起《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清代诗人沈德潜所编《古诗源》,把这首歌列为中国诗歌之始。在永济西南的首阳山上,有伯夷、叔齐二墓,墓周有历代题刻,暗隐着“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对于“宁愿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儒法两家历来褒贬不一。在二仙庙中,有一副楹联,颇有意味,上写着:“几根傲骨头,撑持天地;两个饿肚腹,包罗古今。” 
  从临汾北上,你不仅可以饱览绵山的秀美风光,看到世界遗产平遥古城,同时还能品尝到杏花村那沁人心脾的竹叶青和浓浓情意的汾酒。绵山作为奇岩异石、山明水秀的古老名山,曾经是当年晋国介子推的隐居处。如今被一个“煤老板”承包经营,为了招揽游客,注入了诸多现代元素。特别是一到晚上,漫山灯火通明、火树银花,那五彩缤纷、绚烂多姿的灯彩不亚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在这样的情景下,不知游人是否还记起那个“主辱臣忧,当在外从亡,一饭已使肝胆碎;功成身退,问诸君食禄,千秋留得姓名无”的介子推及其那“割股啖君”的动人故事。从绵山向北望去,就是约有多年历史的平遥古城墙遗址。这座在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级城墙,始建于公元前年的西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由夯土城垣改为砖石城墙。古城由城墙、街道、寺庙、市楼、官署、店铺和民居组成的一个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建造十分考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
  众所周知,山西简称晋,因位于太行之西而得名。但为何又有一个别称曰“三晋”呢?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太原,古称晋阳,创建于公元前497年,西周时为晋国早期都城。东周初期,晋文公为了拓展疆土,经过著名的城濮之战,击败了楚国,取得了中原的霸主地位,而后逐步衰落,大权旁落在智、赵、韩、魏四家贵族手里。由于权力最大的智家欲吞并其它三家,赵、韩、魏被迫联合反灭了智家。此后,赵迁到河北邯郸,韩迁至河南新郑,魏迁到河南开封,逐步形成了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听完了“三家分晋”的故事,你作何感慨?在素有“龙城”之称的太原这块土地上,历代多少英雄豪杰在此征战厮杀,演绎了一幕幕威武悲壮,逐鹿中原的活剧。大浪淘沙,往事如烟,还是去看看那尘封的历史给这千年古城留下的遗址胜迹吧:号称“山西第一名胜”的晋祠为山西最古老的园林建筑。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周围更是景色秀丽,稻田连片,素有“山西小江南”之称。该祠的主体建筑圣母殿,是北宋仁宗赵祯为纪念晋国开国始祖唐叔虞之母邑姜(吕尚的女儿,周武王的正妻)而造,规模十分宏大。祠中的“周柏隋槐”分别已有1000多年。 
   过了太原继续北上,就进入了山西的风景佳绝处——著名的五台山和恒山风景区了。五台山的祠庙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历代重新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在佛光山中,有始创于北魏的佛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殿宇建筑为我国古建筑之杰作,在中外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主体建筑东大殿,为全国现存唐代木建筑代表作。对于这个稀世之珍,1937年26日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发现时,我国还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年仅36岁的梁思成,站在这座辉煌的古庙前,激动不已。虽然这是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但当时整个民族在为生存而流血,顿时显得无足轻重。然而作为一个建筑学者的梁思成,也只能以执著的方式完成了他那一代人应该完成的发现。1937年7月9日,北平晨报上刊登一则消息,说梁思成从五台山佛光寺发现了唐代建筑寺院,而就在这张报纸上,还同时报道了“七七卢沟桥事变”的消息。古称“绝塞名山”的北岳恒山,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杨业曾驻兵于此,镇守三关,栈道遗址犹存,杨家将大战洪州的故事也广泛流传。位于岩石峭壁上,人称“恒山一绝”的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建筑构思奇特,巧夺天工,登楼俯瞰如临绝壁深渊,谷底仰视似见仙阁凌空,为全国三大悬空寺之冠。
  有人说,一首歌,它的结尾最动听;一幅画,它的尾笔最精彩,这话不错。位于雁门关外,古称云州的大同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北魏之初曾在此建都,到了魏孝文帝执政后力排众议,迁都于河南洛阳。这个皇帝的功绩不仅在于他统一了北方,完成了迁都任务,更重要的贡献是他吸取了“太武灭法”的教训,废除巫术,提倡佛教,完善了大同云冈石窟,开掘了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是我国佛教“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1000多驱。它吸取了中外艺术的精华,以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而闻名于世,至今仍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这两句诗道出了人们自古以来就喜欢游览名胜古迹的心情。今天,当我们漫步行走在山西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沃土之上的时候,仿佛在穿越一个遥远的时空世界,这是一个足以使我们后辈们为之自豪、为之荣耀、为之振奋的一个世界。同时,我们还又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世间的一切似乎稍纵即逝,又似乎亘古不变。啊!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瑰宝,才能不会被岁月的积淀所淤塞,在灿烂辉煌的历史长廊里永放光彩!

                      作者:苏州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