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小议“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发布日期: 2012/9/5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3107 】【关闭窗口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起来这句话不无道理,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就会出现偏差。一是耳听未必为虚。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每一个人的精力和活动范围有限,因此获得知识、信息不可能都达到亲历亲为,大部分是间接得来的;再者,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现象反映本质,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有些捕风捉影的事,未必都是假的。二是眼见也未必为实。对于这句话,连远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都颇有感慨:一次,孔子令弟子言子去买豆腐,恰好豆腐店里只剩下两块了,且其中的一块还掉了一个角。由于言子忘记了带盛豆腐的器皿,只得一手托着一块。回来的路上忽然一阵风吹过,一片树叶落在豆腐上,无奈之下言子只有用牙齿咬掉落叶。这一情景恰巧被远处的孔子看见,待查看豆腐时确实少了一个角,于是认定是言子路上吃的,后来询问豆腐店的老板才知道错怪了言子了。孔子感慨道:耳听为虚,眼见亦为虚也!还有一次,孔子师徒在陈蔡被困,米袋将空,只能以稀粥度日。一日,颜回把粥煮好,突然刮来一阵风,吹落了梁上的尘土,正好掉进了粥盆。颜回想把弄脏了的粥扔掉,觉得可惜,不扔又怕老师吃了不恭敬,无奈,用勺撇出自己吃下。这时,子路在旁边路过看见,就报告孔子说颜回偷吃。孔子找来颜回询问此事,颜回就把当时发生的一切向孔子叙述一遍。孔子听了颜回的话,亲自看过盆中尚有落灰痕迹,对弟子又一次感慨地说:眼见尚且为虚,何况耳听乎。 
    那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句话的相对真理性是否荡然无存,彻底被颠覆了呢?我看未必如此。大家都知道“指鹿为马”的故事,秦末,赵高专权,大部分群臣之所以违背事实,也跟着把鹿说成马,那是摄于赵高的淫威。主观的违心的判断,改变不了眼见为“鹿”的客观事实。所以“指鹿为马”以后作为一句成语,比喻故意混淆真相,颠倒是非。像这样心知肚明而故意认知,背后掩藏政治目的或某种利益的所谓“眼见为实”的闹剧,从古至今不断上演,只不过形式上变幻而已。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时有发生,1958年的“共产风”就是其中的一例。那时我还在小学读书,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我,亲眼目睹了那些弄虚作假的事实:基层农村干部在上面的暗示下,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令村民们把附近几个地块里生产的玉米、山芋、以及割下来的麦子等都运到领导要经过的一个地块里,以供上级官员们“眼见为实”。更为荒唐的是,夜间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每天派出几对男女分别到几个方向,专门负责打劳工号子,以显示他们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的劳作。再看看农民墙上的那些宣传画:一个萝卜大到穿过整个地球;美丽的小姑娘兴高采烈地在稻穗上面跳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知是中国历代的官员们都惯于报喜不报忧的缘故,还是中国历代的决策者都喜欢听“过年”话的原因,毛主席他老人家听听汇报,拍拍脑袋,就拍出了“一个共产主义可以提前实现”的所谓英明论断。于是一个错误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出笼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迎风飘扬,走村窜户大锅饭不要钱随便吃。好一个各级官员们的“眼见为实”,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饿殍载道,特别是安徽、河南等,好多村庄成了“寡妇村”,令人惨不忍睹。据报道,1959~1961三年期间全国因病、饿死人口达3000多万。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朋友,你还在相信这样所谓的“眼见为实”吗?
    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路线逐步得到了恢复和贯彻,但是,离人民的要求、百姓的呼声还相差甚远。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眼见为虚的现象还比比皆是。一部分党的领导干部打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招牌,以权谋私、大肆敛财;肆意挥霍纳税人的血汗钱,大搞所谓的“眼见为实”的政绩工程。领导干部,甚至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工作时,仍然是车水马龙,前呼后拥,陪同众多,被调研的单位、个人,都是事先策划、精心安排。这样的调研不过是管中窥豹,制定的决策就会误国害民。有时我也在想,为了体察民情,眼见为实,连康熙、乾隆皇帝都知道微服私访,而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党的领导干部却大张旗鼓,做表面文章;连封建士大夫都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情怀,在我们有些党的领导干部身上却荡然无存。他们只知道中饱私囊,糊弄群众。这样久而久之,人民还能无动于衷吗?看看中国历代王朝兴替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凡是历代有为的统治者无不把“民本思想”作为重要的统治思想,一个王朝的兴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对待人民的态度。难道我们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人民政权还是跳不出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种历史兴替的周期率吗?

 

                   作者:苏州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