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从苏东坡错改《咏菊》诗说起
【发布日期: 2012/8/2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2965 】【关闭窗口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一日,苏东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恰巧王已外出,仆人便引他到王的外书房饮茶稍息。苏见砚匣下露一纸角,展开一看,是王仅写了两句的《咏菊》诗,即:“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暗自笑道:秋天的菊花焦干枯烂,皆不落瓣,怎能写“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错误?兴之所发,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看后心中思忖:苏屡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才疏学浅,却来讥讪老夫!非给他个教训不可。次日早朝,密奏天子,贬苏至黄州为团练副使。苏东坡不悦,在黄州整日登山玩水,饮酒赋诗。一次酒后到朋友菊园赏菊,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唬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方悟出被贬至此,原来是使其看黄州花瓣落地的菊花也。一年后,回京拜见王安石认错,遂复了翰林学士之职。上述仅是个警世故事而已,事实上苏东坡是因“乌台诗案”于公元1079年被贬谪黄州的,而在这三年前王安石已经辞职归江宁了。不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的菊花,在当时不仅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融入到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墨客的文化生活中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菊文化或称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 
    菊花,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人们之所以喜爱它,主要是因为,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月季那样娇艳妩媚,没有百合花那样高贵淡雅,但是,在那众芳摇落、百花枯萎的深秋季节里,有谁在傲霜不凋、凌寒怒放?惟菊花也!正如杜甫诗中所写“寒花已开尽,菊蕊独盈枝”;诗人元稹也有同样的感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又名菊华、黄花、秋菊、帝女花等,自有文献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用木兰的沉静安稳,秋菊的孤傲高洁,借以表达他不与世同污的志行。自此佳句之后,菊花常常作为刚正不阿、气韵高洁的象征。被称为菊花千古知己的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诗句,道出了他对自由恬淡闲适生活的追求,对污浊社会的摒弃。“不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的他,主动解除印绶,愤然辞官归田,走向广阔的大自然。每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种菊、咏菊,下田劳作,以菊为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至今犹脍炙人口。也正是因为这位“田园诗人”幽静安逸的生活方式和隐逸者的姿态,从此赋予了菊花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 
    菊花真正步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一种习俗是从唐宋开始的,明清更为昌盛。尤其是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登高、赏菊、咏菊、饮菊花酒已成为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以菊花为题材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不论是在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小说或中国绘画中都能找到大量与菊花相关的文字和内容,在众多的文人志士中,继陶渊明之后,值得一提的是爱菊成癖的晚唐诗人杜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38回的十二首菊花诗中写道:“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发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意思是满头插着带露珠的菊花,用葛巾做的便帽上染着菊花芳香的长安公子杜牧酷爱菊花像陶渊明嗜酒一样。杜牧在他的《九月齐山登高》一诗中也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人们不仅要问,为何杜牧也常以菊花为友?这是因为杜牧的祖父杜佑虽历任三朝宰相,可杜牧未沾丝毫荣光,完全凭借着一篇名震天下的《阿房宫赋》获得进士的他,为人刚直,有气节,诗中多抨击时弊,故虽有济世之才,却不被重用。由此看来,历史上大凡孤标亮节、放达自负之人,皆对菊花情有独钟,看来菊花不仅代表着名人志士的斯文,也是他们正气和傲骨的象征。 
    最后我想说,有句成语叫“春兰秋菊”。对于我们平头老百姓来说,我不会附庸风雅,但说句实在话,我爱兰花的清心似水、高雅脱俗,但我更爱菊花的凌寒傲霜、高标亮节,因为,这不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雅洁高尚的精神情操和正气凛然的民族精神之体现吗?

 

                 作者:苏州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