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苏州城西天平山公园内,由于周围参天古枫的环抱,显得更加庄严肃穆。近年来,这里已成为了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公园大门,迎面不远处就有一座“忧乐牌坊”,上面镌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靠右首,有一座乾隆皇帝当年亲笔题字的御碑亭和一尊像高2.85米,座高1.25米,重约3.8吨的范仲淹铜像。身着宋服的范仲淹,在红枫林中巍然而立。右手紧握书卷,袍裙迎风飘摆,他那凝重的神态里,仿佛还在思索着治国安民、惩腐除弊的大计。 博物馆内,珍藏了大量范仲淹的诗、书和文稿,同时运用图解和泥塑、腊塑等手段,详实地展示了范仲淹的成长经历、亲民故事和丰功伟绩。范仲淹,为江苏苏州人,出身低微,家境贫寒。两岁时辞别改嫁的母亲后,依戚而学。传说少年时代的范仲淹住在天平山下的咒钵庵里,专心攻读,每天烧一锅粥,让它冻成绿豆糕一般,然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充饥。有时以咸菜下饭,有时连咸菜也买不起,只好用粗盐当菜。这就是流传甚广的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可能也正是因为范仲淹的这种经历,奠定了他日后爱民、亲民的思想基础。虽然范仲淹的主要政绩不在苏州,但他在任苏州太守很短的时间里,却做了很多为民称道的事。比如,当时苏州河水经常泛滥,部分田地不能耕种,他亲临现场指挥疏浚河道,导太湖水入海,避免了水灾发生。他还主持建孔庙、办府学、办书院,对一些贫困子弟实行免费入学,这些举措无疑是对苏州的文化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范仲淹27岁时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县令、州太守、枢密副使等职。在此期间,他看到官场的腐败,营私舞弊成风,决心以天下为己任,多次上书要求革除弊政,并上了万言书。庆历三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后,他提出了改革的十点主张,被宋仁宗采纳并下诏颁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新政颁布后,遭到许多公卿的诽谤和诋毁,不久就夭折了。在被贬为邓州知州期间,范仲淹仍然不忘兴利除弊,不断上书治乱之道。从那脍炙人口的名篇《岳阳楼记》中就可以看出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襟。所以他的好友韩琦称赞他是“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哲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范仲淹既激励自己又在激励朋友的一句千古名言。他的“分国忧于千里之外”,“不以毁誉累其身,不以宠辱更其守”的精神不是一般能人志士所能及的。学习中国文学史的都知道,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18岁即有才名,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咨询官员),不到一年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高级议事官员),由于他的一系列改革主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23岁时,因志存高远,怀才不遇而忧伤致死。无独有偶,有“鬼才”之称的唐代杰出诗人李贺,15岁时便与先辈诗人李益齐名,被称为“东京才子”、“文章巨公”。由于受人嫉妒,加之礼部官员的昏庸草率,应试时遭馋落第。后仅做三年小官,终因仕途失意,郁郁不平,忧伤而死,年仅26岁。由此可见,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何等的不易!“志当存高远,路自脚下行”,伟大的目标,必须要有伟大的意志和实践,没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襟是万万做不到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大境界,是人生思想和智慧的最高追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更加丰富、寓意更加广泛。就目前现实情况来说吧,“不以物喜”的‘物’,它的指向既有物质层面的,比如票子、房子、车子等,又包含着精神层面的,比如地位、荣誉、成就感等。面对着晋职升迁、鲜花掌声、众星拱月的当口,你能否做到得意淡然,沉静从容,永远保持一颗平常之心?面对着离职退去、创业受挫、理想落空,你能否做到失意泰然,始终坚守,永远保持一颗进取之心?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能做到宠辱不惊、淡定自若,既不沾沾自喜,也不妄自菲薄。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并非一般功力可以做得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刻苦修炼的过程。但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确是一句涌动着生命之力和哲学思想光华的谆谆告诫。先贤的告诫,穿越时空而不灭,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要认真记取、倾心实践、一以贯之,它终会唤醒你心灵深处的睡狮,使你不会输给生活。
作者:苏州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