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古今名诗,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唐诗仙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佳作,广在民间流传,妇孺皆知,特别是“二十四桥明月夜”与“烟花三月下扬州”同为千古丽句,几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据《扬州画舫录》:二十四桥原在熙春台后,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因杜牧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而得名。姜夔《扬州慢》中,有“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因而又有红药桥之称。自宋以来,何谓二十四桥众说纷纭。归其大要,解释有三:其一,为一座桥,如清人吴绮《扬州鼓吹词序》说:“是桥,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是以人数二十四而名桥。其二,如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中说:二十四桥,隋置,以城市坊市为名。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记》卷三中说:“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一一写明桥名及其方位。”其三为概数,二十四桥谓扬州桥之多。三者孰是,迄今未有定论,亦确实难有定论。
现今瘦西湖内有二十四桥景区,到扬州城游瘦西湖,二十四桥是一定要的,沿着路标,景区内的二十四桥,是一座白矾玉石带状单孔拱形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两边桥坡台阶各位二十四级,两侧汉白玉栏杆二十四根,石栏上雕云月图案,桥头接水处,以湖石叠作巧云状,近植桂树,桥东水上接三折平桥,并与小屿上构吹箫亭。二十四桥,白石建成,莹洁玉润,如披月色,桥洞拱形,与水中半月之影相合为一圆月。二十四桥之数字,一次次呈现,树亭浮雕又一次次暗示,游人登上桥头,眺望湖色,不觉已进入杜牧“二十四桥”的诗情意境之中,亦算不虚此行吧!
作者:常熟市老干部 钱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