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有感于孔子的“四次问道”
【发布日期: 2012/7/31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2625 】【关闭窗口

 

    据《礼记》记载,孔子先后四次问道于老子。一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一位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两位伟大哲学家的相会与问学,无疑是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儒、道两家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给后人也留下了诸多的感慨和收获。 

    公元前535年,年仅17岁的孔子第一次向比他大20岁的老子问学。那是在鲁国的巷党,一位友人去世请老子主持丧事,出殡那天孔子也去了。老子听说孔子勤奋好学,又爱钻研周礼,就请他助葬。正当送殡队伍前进时,突然出现了日食,孔子依然领众前行,被老子喝阻,并令停止哭泣,待日食过后再走。对此孔子很不理解,并发表不同看法。老子解释道:“诸侯从远处朝见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息;大夫出使异国,也是日出而行,日落而止,没有顶星而行的。惟有罪犯和奔父母之丧的人顶着星星赶路,故见日而行者吉,见星而行者凶。今遇日食,虽白日而星现,星现而行,不是在咒骂送葬之人在奔父母之丧吗?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不能以凶事咒人。”老子的这番议论,给少年孔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公元前518年,孔子来周朝王都拜访老子,并就许多周礼问题向老子请教。此时,老子已在周朝守藏室工作近30年之久,熟赌了官场的腐败,认识了周朝的实质,便对孔子说:“你问及的乃是周礼,然而制定周礼的人已腐久矣,时移世易,你尚津津乐道,又有何用?”接触中老子看出了孔子的从政心切,并有一种骄矜之态,于是郑重地说:“我送你几句忠言吧,真正聪明的人看起来无知无识,愚笨无比,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多事多患的道理;真正有钱的商人却深藏若虚,给人以穷困的表象;真正有道德的君子,看起来总像是傻瓜,你应该去掉身上的骄气、功名欲和爱自我表现的毛病,做到忘记自己,修德养性。”老子的这番教诲,令孔子十分感慨。后来他对弟子说:“空中的鸟,我知道它为何能飞翔;水中的鱼,我知道它为何会游动;地上的兽,我知道它为何善奔跑。对于善奔跑的兽,可以用网捕捉;对于善游动的鱼,可以用钩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怎样上九天的。我今日见老子,他就像一条龙,其学深妙难测,其言意旨悠远,似乎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 
    公元前501年,苦苦探索天道而不得的孔子,带着弟子到老子故里请教。孔子问:“请问先生,什么是天地间最根本的道?”老子说:“道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道主宰着一切,由于道,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运行,万物不得不昌盛。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道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在运行中主宰着万物并赋予万物以动力。”老子又说:“从本源考察,所谓生命,就是气聚而成的东西,虽有寿夭的区别,但长寿与短命又能相差多少呢?人的一生只不过一瞬间而已,何须分辨尭与舜、是与非?瓜果有瓜果的生长之理,人类当然也有自己存在与发展的规律,虽然人伦关系复杂得多,但也可依一定的秩序相处的。圣人处理人伦关系从不有意违矩,对于一切人、事总是调和和顺应,这就是德;如果随机应变,那就是道;帝之所以兴盛,王之所以确立,就是凭借了它……。”听了这番话,孔子深有感触。在回鲁途中,他对颜渊说:“我过去对大道的了解,就像瓮中的小飞虫,懵然无所知,如不是老聃先生启发我,我还真不知天地有多大呢!”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第四次去请教老子。此时,88岁的老子已离开了周朝守藏室,回归相县故里了。这次孔子主要是请求老子予以推荐,欲将自己多年来修订的《六经》送到周朝守藏室收藏,以留后世。对此,老子断然拒绝。老子说:“周之守藏室,藏有历代的珍贵书册,近年来,鱼龙混杂,已经混入一些泥沙在其中,危害子孙,其祸非浅。再说《六经》的藏本已经够多的了,怎能再增加呢?况且你修订的旨意又与过去的有哪些不同?”孔子见老子不允,便滔滔不绝地阐述道:“六经之要在于礼仪,六经之本在于仁义,弟子以周礼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合之则存,背之则删。”老子笑道:“仁义是人之本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不仁则不足为君子,不义则不足以立世生存。仁义是人之本性,有何可疑之处?”老子追问道:“何谓仁义?”孔子答道:“心思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兼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此乃仁义之大概。”老子闻之大笑,然后又说:“你后面的话错矣!现在讲兼爱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过去和现在,凡是讲无私的,都是为了实现其偏私。”他见孔子不解又说:“现在人世间,不是征战就是讨伐,哪里有什么兼爱?因此,你所说的兼爱不是一句空话吗?如果以此作为仁义,则天下没有仁义,没有仁义却妄谈什么仁义,这不是迂腐吗?人有意讨伐,是为了私利,讨伐得不到利益,于是乎讲什么无私……。人的一切行为应该是自然无为,顺理而行,随其自然,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人的本性也尽在其中了。人为的标榜什么仁义,就会离人的本性愈远,就像有个孩子离家外逃,如果拼命地呼喊孩子的名字要他回来,孩子反而逃得逾远。你提倡仁义,结果反而扰乱了人的本性啊!”对此,孔子不能完全接受,两人发生了争议。 
    以上是孔子四次求道的简要过程,不知你看了以后是否有所触碰,有所感慨,有所悟道?有人说,不懂得孔子就不懂得中国文化。一个注重“社会”的古代思想家,尚且能够四次登门求教于一个注重“自然”的思想家,这种学而不厌,力学不怠,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难道不是当今这个极其浮躁、焦虑、困惑的社会所大力提倡的吗?孔子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知识广泛而又虚心好学,他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自文武周公之大道以至技艺鄙事,自士大夫到普通百姓,他都注意学习。据史料记载,在周游列国时,一天晌午途径海州(今连云港),叫弟子舀点海水解渴,被一渔民止住,曰:“要知海中事,须问打鱼人。”须臾下起雨来,他们躲在山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孔子不由得诗兴大发,吟诵道:“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渔民忙道:“不对呀,难道海浪只有千层浪,沙滩正好万点坑吗?”孔子说:“你看怎样改呢?”渔民道:“应该改成‘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才合乎情理。”孔子听了心服口服,对弟子们说:“今后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对自己“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的学习精神,从古至今,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学习孔子,就要首先学习他的学习精神,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即使过去再有学问的人也会“江郎才尽”的!

 

作者: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