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个老话题,也是个永恒的话题。澹泊、宁静,主要体现了道家学说。它指的是一种摒弃杂念而清静安宁的精神状态和轻视名利,不为名利所囿的精神境界。如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少私寡欲,就会处于虚静状态;用虚静的心境观察世界,看待贫富与贵贱,坎坷与顺达,就会拥有一颗平常心。庄子的“终不为仕,以快吾志”,认为无为就是自由,澹泊就是不做官。而明志、致远则有儒家学说的色彩。志,就是志向、抱负和理想,从人生观出发,明志就是坚定信念,经受住坎坷与曲折,忍受住贫贱的折磨和富贵的诱惑,达到一种高远的追求。 澹泊、宁静与明志、致远,表面看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是要远离尘世,致虚守静,追求精神的逍遥和生活方式上的恬淡寡欲;一个是积极入世,要实现安邦治国的大志,不懈地追求理想,体现人生的价值。其实二者的差距并非多大,有时是合二为一的。光讲澹泊是不够的,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社会也无法倒退到原始古朴的状态。只讲明志,忽视了人类生活的另一面也是不够的。孟子把孔子的处世哲学十分精辟地概括为两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这里,出世与入世达到了统一,澹泊与明志形成了合流。 历史上真正把澹泊与明志、宁静与致远相提并论和融为一体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在《诫子书》一文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在这里,澹泊与明志、宁静与致远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书中明确地告诉人们,只有恬淡俭朴的生活方式才能明显人的志趣,只有心境的安宁才能实现其政治抱负。也就是说,要用道家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来陶冶情操,培养人格,为的是担当重任,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 有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哲学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东方人特有的智慧,在中国有着其悠久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但正像对待《红楼梦》一样,长期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面对“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它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在政治家的心里,它是“韬光养晦”、“东山再起”的代名词;在普通人看来,它也许就是一句自律、自勉的格言,如同“有容乃大”、“沉默是金”一样。 澹泊明志是一种人生哲学。澹泊是手段,明志、求志、达志是目的。这种成功人士的例子历史上不乏其人,如“东山再起”的谢安,“免从虎穴暂栖身”的刘备、“草庐三顾”方出山的诸葛亮……。也许有人会问,历史上有没有不是为了“明志”,而是为了“存志”、坚守节操而澹泊的呢?有,虽然寥若晨星,但毕竟还有几位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志士。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把官场比作“尘网”,把退处田园比作冲出“樊笼”,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大自然的高洁宁静,闪现出常人所不及的人格魅力。大诗人李白为追求心灵上的宁静,回避与现实的直接冲撞,把生命寄托于山水之间,幻化出一首首优美的诗篇。在太平盛世里也有自甘清贫者,他们的选择不是出于无奈,而是精神的自律。如敬爱的周总理,虽然权倾一国却两袖清风,穿着打满补丁的袜子而斡旋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用他那儒雅的风度、睿智的微笑征服了世界。著名作家钱钟书,专心治学,不怕批判,坚持在澹泊中奋进,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当有人送给他拍摄《围城》的酬金时,他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信钱吗?” 谈到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个话题时,不免有人会问,这与我们老百姓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首先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种精神状态。诚然,超凡脱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浪漫不可仿效。因为人们不可能衣衫褴褛,穿着草鞋,饿着肚皮去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那样的一味澹泊,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虚幻之中。试想,整天为了生计忙忙碌碌,能有闲功夫去赏玩山水,采菊东篱吗?但是,一旦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要用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日常生活的琐事和烦忧中解脱出来,获得某种程度的精神自由和身心解放,学会在澹泊中养志、蓄志、求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趣要淡泊,志要高华”。志存高远了,心中就有了奔头,有了方向,有了担当,有了责任和使命。那样,得志时就会一展抱负,失意时也不会心灰意冷。 其次,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力图引导人们摆脱尘世的纷扰,实现人生的超越。尘世的纷扰是什么呢?归根结底就是名利二字。传说乾隆帝下江南到扬州时,望着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忽发奇想,问侍立一旁的和尚:“你能否数清江上有多少船”?和尚应声答道:“仅两条船,一曰名,二曰利”。多么精彩的回答,“名利”二字概括了人生追求的目标。我经常看到很多人都把佚名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作为座右铭,可是要知道,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静,视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并非易事。因为,现实生活充满着太多的诱惑和无奈,真正做到“心不为物所役”,心不为名所动,“安贫乐道”、宁静守节是何等的困难!但是,找回心情上的安宁有时比找回金钱更合算。人总是要选择和取舍的,鱼和熊掌,岂可兼得?选择保持一份澹泊宁静的心境,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修身养性的内在要求。
作者:苏州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