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萧宜美:追寻幻景千般酷 踏破惊涛万里来 南极游记(上)
【发布日期: 2012/7/13 】【来源: 工业园区 】【阅读次数: 2993 】【关闭窗口

 

  编者按:苏州工业区本土诗人萧宜美几十年来创作了新诗和旧体诗词约2000余首,其中七言绝句就有1500多首,题材涉猎广泛,我国诗词界权威刊物———《中华诗词》曾在其“吟坛百家”栏目专题介绍萧宜美的诗歌,对他诗学成就的给予充分肯定。
  更难能可贵的是,萧宜美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个极具冒险精神的探险家。他热爱生活、寄情山水,用了多年时间走遍了世界各地,更用诗歌生动再现了他行进的足迹。去年12月下旬,萧宜美跟随探险队前往南极探险,归来后,诗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根据南极探险的真实感受写下了近万字的《南极游记———追寻幻景千般酷 踏破惊涛万里来》,游记中更是穿插了大量诗人在南极探险时创作的新声韵诗歌。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触和品位向人们生动再现了常人难以触及的南极风光,这也应该是国内首部用新声韵诗歌再现南极风光的游记。游记中的部分诗作也已在《中华诗词》和《诗刊》上发表。
  

  早就向往去南极探险,几年前在南非好望角,导游告知:从这里到南极画一条直线,就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分界线。我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分界线遐想》 诗中写道:“视线沉沉穿浪去,企鹅国度敞开门”。当时我就希望有生之年能去一趟南极。2008年6月居然做了一个去南极的梦,醒来后我把梦境重现在《梦游南极》一诗里:
  飞机直降到南极,溶化冰原露冻泥。
  未见企鹅摇富态,失声笑己挂单衣。
  去年中秋跟孙女一道赏月,得诗一首,其中两句:“清辉移影追秋步,簇涌七洲未了情”。世界七大洲,惟独没有涉足南极洲,再次促使我下决心。于是,在2011年11月下旬,我踏着江南初冬的阳光,飞往正临夏天的南美洲。

  威猛恐怖的风浪

  2011年12月初的一个凌晨,前往南极的“夸克”(Quark)号游轮,从阿根廷最南端位于火地岛上的码头缓缓驶出港湾,离开了雪山环绕的美丽的旅游小城市乌斯环亚。“夸克”号游轮,具有抗冰撞的功能,4000吨左右,乘坐120位游客,已经多次进出南极。南极梦即将实现,我在兴奋中进入梦乡。一阵阵剧烈的没有方位的颠簸,使我惊醒过来,得知客轮已进入德雷克海峡。
  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之间,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达970公里。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双洋的飓风狂浪似乎都集聚在这里,互不相让,铺天盖地。一年365天,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八级以上的风力,十几米高的怒浪成为海峡的主宰。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德雷克海峡被人称之为“死亡走廊”。我是第一次经历这样大风浪,和多数人一样,思想准备不足。人躺在床上,耳边万雷轰鸣,一会如坠入深渊,一会又被抛向半空,连已经用绳子捆好抓手的橱门也在“咯咯”发抖。心里极度紧张,五味翻滚,一度很不适应。人走在客船的长廊里,像醉酒一样,东倒西歪,脚下发飘,不及时抓住扶手,不但很难前进,而且随时都有摔倒的可能。再看到插在扶手上的许多纸口袋,明白了船方的良苦用心:你想呕吐,随时随地都可以伸手求助。早晨,去餐厅吃早饭,船虽然晃得厉害,但人还是坐得满满的,吃中饭时人一下子少掉许多。原来晕船开始了,有的人翻江倒海呕吐,更多的人则卧床休息。回顾当时,不外乎几类状况:第一类是表现最佳的人,依然若无其事,此类人似乎不多;第二类是表现次佳的人,能吃能喝,虽然头有点晕,躺下休息则无事; 第三类是表现欠佳的人,不吃不喝,卧床不起;第四类是表现不佳的人,呕吐不停,不能吃也不敢吃,谓之死去活来。二三类人占多数,四类人也是少数。我算是幸运的,属于第二类人,躺在床上半天,苹果干掉七八个,胃口还在,感觉不错。当天傍晚,同室旅友用自带的小电锅、自带的东北大米,熬了一锅粥,白花花香喷喷的,再配以四川榨菜,此时此境,其色香味无与伦比,实在诱人,我喝下一碗又来一碗,看来天涯风浪再大也敌不过热气腾腾的家乡白米粥。
  此间,我注意到两个情况,一个是晕船程度似乎和年龄关系不大,我们团组几位年纪大的旅友,都顺利过关,72岁的郑州旅友宋老,在大风浪中若无其事,不但热心照顾晕船的室友,我还几次看到他在剧烈摇晃的甲板上写东西; 来自广东的一位小伙子,从小在海边长大,却抗不住风浪,几十个小时后我们相见时,他面色蜡黄,精神憔悴,犹如大病一场。另一点是,女士们的抵抗力、平衡力似乎差一点,有几对,夫妻,最后都是只见男士,不见女士,由男士给女士带吃的。经过50多个小时浪涛折磨,终于到达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风浪平静多了,旅友们再度齐聚餐厅时,都洋溢着一种劫后余生的轻松。我则写下了《赴南极途中的大风浪之歌》(三首):之一高原坦荡敢摸云,不意惊涛天地晕。磨难历程终有益,何愁百景不归心。之二南洋巨浪怒抛船,身坠身浮天地翻。探猎惊奇无退缩,收来精彩入诗篇。之三
  日夜颠簸风浪里,无边无际探无知。
  人生二度摇篮曲,竟是白发闪耀时。
  游轮离开码头前,我与河南旅友、作家张宇先生一起逛街、购物、喝酒、聊天,他告诉我,他的先人是从江南到北方的;我告诉他,我的先人正好相反,是从北方到南方的。旅程中大风浪给我们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许多人则留下了太狼狈的形象,船上我与张先生再次见面时,谈到看到的许多场景,聊到自己的体验,不时哈哈大笑。后来我赠张先生的诗作中还是离不开大风浪,《南极之旅与张宇先生同乐,以诗记赠》(三首):之一共舞舱厅非醉态,同登雪岛是游缘。不言志趣何浓淡,无碍文思落键盘。之二大洋小岛雨中晴,逛市随机自在行。侃价开心非本意,天涯何必论行情。之三烤鱼大小尝新鲜,美酒红黄品味浓。相聚无拘追往事,先人皆是过江龙。

  冷峻峭拔的极山

  虽然是夏天,南极山上的积雪大多未融化。融化的则露出黑色的山体,白雪和黑岩相间,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幅接一幅的水墨画。还有的像动物,像植物。一次,我站在游船甲板上欣赏眼前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忽然有一幅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拿出照相机连拍好几张。原来,这幅水墨画像只熊猫的头像,非常逼真。我赶紧叫来旅友一道欣赏,大家不由得感叹天工的出神入化,居然把中国的熊猫也画在南极山上,做起“广告”来。
  我们不但可以在船上欣赏南极,还有多次机会下船到南极的大陆、海岛上游览。一天上午,我们穿上旅行社赠送的具有反光标志的黄色保暖服和自己带来的防水保暖裤,套上租借的长筒防水靴,再背上装有照相机等必须物品的旅行包,来自世界各国的旅友,一个个像太空人,分批乘橡皮艇踏上陆丹柯岛(Danco Island)。因为背景是极地雪山,很陡峭,特别美,旅游们纷纷留影、合影。我们五位年纪超过六十岁的,分别来自上海、郑州、长春、苏州的旅友,戏称“五老”,
  还专门合照一张纪念照。我专门写了《题五老南极照》,分赠各位:冰雪银发比亮白,神州五老各开怀。追寻幻景千般酷,踏破惊涛万里来。

  该岛就是一座雪山,大约180多米高,游客们沿着插着小旗的指定线路,鱼贯而行。这时“指定路线”非常重要,重要到性命相关也不过分。因为到处是冰层积雪,把洞穴、沟壑等陷阱盖得严严实实,走偏了,天晓得会出现什么后果。指定路线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吃力地往上攀登。爬山对我来说,不是难题,但是踩着厚雪上山,也显得十分吃力。不一会就大汗淋漓,内衣湿透了,毛线衣湿透了,羽绒背心也湿透了,还不能脱衣服,因为周围是零下十几度,还刮大风下大雪的。外冷内热,像一个蒸笼。有时背上痒了,双手因为衣服太厚实弯不过来,够不上,实在难过。当时我就想此时有一把挠痒痒的“不求人”该多好呀!
  几经奋力,终于爬上山头,人们爆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年轻人有的跳舞、拥抱,一位上海的小伙子干脆脱光衣服,在冰天雪地里半身裸体拍照; 还有的堆砌雪人,玩起雪球。不知那位中国旅友带来中国国旗,插在中国人堆的雪人头上,中国旅友纷纷留影纪念。我站在一个雪堆高处,极目望远,远处的雪峰,白雾飘绕;近处的海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静静地站着、躺着; 滩涂边躺着肥胖的象海豹,懒洋洋地打滚、嬉闹;岩石上还有一群群的企鹅……它们似乎无忧无虑,一起享受着宁静的夏日时光。而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虽然穿着鲜艳,犹如一朵朵、一片片流动的云霞,但在南极生灵的眼里不过是瞬间的风景线。这里留下了我的诗:游南极万里云涛千里浪,企鹅家远住冰涯。阴晴雨雪十八变,游子随身送彩霞。登岛山冰山夏日唱冬歌,雪舞风天汗落坡。滑步登高追视野,白峰冻水企鹅窝。象海豹
  冷浪冰风灌海滩,簇拥一片滚泥团。
  腰圆体胖逢初夏,共享阳光须尽欢。
  又有一天,我们登陆戈迪尔岛(Goudier Island),岛上有一幢平房,原来是英国人的南极测量站,现在改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里面保留了几十年前英国探险家的卧室、厨房以及摆设,当年敢于到南极探险的精神令人赞叹、佩服。其中一间屋子设有纪念品商店。登陆以前,我们中国旅友开玩笑,商店里一定有“mading in China”的商品。商店里有各种印有南极字样的T恤、汗衫、帽子、杯子、笔记本等等,因为时间有限,大家在商店忙着各自选购纪念品。我给孙儿们挑选最能体现南极特色的绒布企鹅,15美元一个,还是红嘴巴的金图企鹅。我注意到企鹅屁股下的小标签上写着:“mading in China”,果然是在中国定做的产品。我没有失望,反而高兴地买下了。实在是颇有戏剧情节,你想呢,我万里迢迢来到南极,买回了万里迢迢运到南极的中国产品,再万里迢迢带回中国,世界大得很也小得很呐。还有一间屋子兼做小邮局,我还给孙儿们买了明信片(2美元一张),贴上英国邮票(也是2美元一张),写上地址和祝福语,郑重地投进信箱。等我回到苏州两个月后,他们才收到明信片。这些明信片从南极辗转英国,再到中国,也不容易啊!孙儿们拿到中国制作的绒布企鹅,还有火地岛买的也到南极转了一圈的彩色石头企鹅,加上姗姗来迟的明信片,感到新鲜、惊奇,摆在书桌上观赏,还把它们写进作文里。在南极博物馆,深受探险精神感动的我,赋诗一首,同时也没有忘记写一首勉励自己的诗:南极小博物馆有寄几间陈列静无言,却记当年探险篇。不朽精神当励志,即书孙辈寄明笺。自题踏遍天涯非狠话,笑观极地靴痕深。余年不倦亲天地,自赏辉煌更醉人。

  壮观璀璨的海冰

  南极大陆的面积有1400多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接近于两个澳大利亚、一个半中国的国土面积,其中95%的面积被冰盖覆裹。每逢夏天南极周边的冰盖融化,化成大大小小的海冰,巨者如山、如楼;中者如丘、如堆;小的如筐、如拳。海冰组成的队伍,随着风浪颠簸着移动,转圈着移动,无边无际,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特别是每一处海冰都闪亮着青蓝色的光芒,照亮海空,染透水天,游人无不陶醉在美妙的极光幻境中。此时此刻,站在游船甲板上,如同检阅千军万马,豪情满怀。难怪我们出发时,船长一再强调,我们乘坐的游轮,有一项重要功能就是防冰撞。当然,遇到大的海冰还是要避开的,有时可以看到船员乘着橡皮艇把靠近的海冰推开。面对巨大的冰山,脑子里想到了几年前南极的“泰坦尼克”事件。那是2007年11月22日夜里,加拿大游轮“探索者”号,在南极海域与冰山相撞沉没,幸亏由于救援及时,船上100名乘客和54名船员才得以安全脱险。再推前100年,“泰克尼克”邮轮撞上冰山沉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已经成为历史上永恒的悲剧。事物总有两面,海冰一面是美不胜收,另一面则是令人生畏的潜在危险。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去南极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要去,我想还是要有可能遭遇大风浪、碰上大冰山的心理准备。
  担心归担心,遇到美景就不能自已了,此行有一个天赐的机会,我们没有放过。那是第三次登陆结束,我们七位来自多个国家的游客乘小橡皮艇离岛回游轮。途中,一位加拿大游客与小艇驾驶员聊天,把驾驶员聊高兴了,居然愿意带我们绕道几海里,前往冰山群感受穿越的体会。我们乘坐的小橡皮艇在冰山群中,快速地推进,自由地穿梭,享受着别人没有而我们却意外得到的特别眷顾的机会,当然也比他人多一份潜在的危险。只见一片无边无际的冰山,奇形怪状,有雄伟挺拔的,有圆头平脑的,还有各种动物造型的;有深藏水晶洞的,有横架玉带桥的,还有做海豹睡床的;有的巍然不动,有的漂移碰撞,有的则不断地坍塌。我们是第一次穿越这一时空的人类,而这一时空也是第一次被人类穿越,因此不但给予我们视野上的冲击,还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刺激。那长风的呼啸,那大浪的激荡,那海冰的脆裂,再加上大雨敲打在防水服上的鼓点,一时风声、浪声、冰声、雨声交汇成美妙的豪迈的天籁之声,令人敬畏,令人陶醉,不能自我。耳边传来诗圣的声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生能听到一回,知足矣!以下几首诗都是写冰的。穿越冰山群奇形怪状漂迷阵,妙曲晶蓝幻景频。雨雪风涛穿越去,时空深处触冰心。海冰巨霸勾云小若筐,如仙聚会转无常。千姿万态藏凶相,浩荡蓝光不夜洋。冰山洋面漂浮无数峰,千秋积雪不消融。蓝光剔透三千里,巨浪欢腾撒彩虹。冰崖高耸壁立显蓝青,崩裂轰鸣时有声。狂浪催生极地景,心随鸥鸟慢升腾。冰洞
  近探弯穹一洞宫,冰蓝水绿挂霓虹。
  极光幻境深藏梦,怒浪激舟花簇拥。
  南极洋的波涛里,无时无处不漂浮着海冰,海水和海冰互相包容、长期共存,其水温用冰冷来形容是最恰如其分的。这就催生南极之旅的一个很刺激的项目,即体验冰冷的感觉。一天下午,没有下船探险,而是组织有胆量的人跳进刺骨的海洋里游泳。一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二十多位勇敢者在大家的喝彩声中跳进冰洋里体验寒冷,以中青年为主,女士也争先恐后,还有外国老人。他们在水里的时间,有长有短,长则二三分钟,短则如蜻蜓点水,十几秒钟。中国游客中凡年龄比较大的,都是谨慎有余,没有人去冒险,男女年轻人则不一样,他们也和外国人一样勇敢地跳进海里,我印象中在水里呆的时间最长、游得最好的就是一位中国的小伙子,大家都为他喝彩、鼓掌。爱好游泳的我也想来一下,最终没有下决心,留下一个遗憾。我以为,有遗憾的旅途才是印象深刻的,难以忘怀的。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