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从国外学习,或从国内旅游归来,谈到那里的公序良俗,文明行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篇章。 近几年来,苏州市在加速建设现代化交通硬件的同时,大力营造文明行车的交通软件。日前,我去何山路“大润发”购物,正欲横跨斑马线,发现左边一辆黑色轿车飞驶而来,连忙习惯性地退到“起步线”上,孰知,那轿车嘎然而至,停在书有“车让人”的斑马线外,等我鱼贯而过,再启动前行,让我又惊又喜。联想改革开放初,到新加坡参观学习,一次我与几同事过马路,根据“乱穿马路重罚不商量”的出国前接受的教育,站在斑马线一端,原想等待没有汽车再走,不料,原本如过江之鲫,川流不息的轿车,一辆辆嘎然停在斑马线前,又见临近的一辆轿车内伸出一只手,挥着礼让我们从斑马线上通过……哦,当我们回国介绍新加坡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公序良俗温馨和谐时,总是把那里的文明行车作为一件美谈。 毋庸讳言,我们的文明行车,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诚然,我们时常遭遇行车路况不好,而且是交通建设规划不周,面临“先发展,后治理”的囧境,不久前,我就曾在《新民晚报》发表题为《“汽车拥有量”喜忧录》,提到当年参与讨论苏州市现代化发展规划,对“万人汽车拥有量”指标设置质疑,理由很简单:指标可有,量须控制;否则,历史文化古城,必将不堪承受。有人对我说,“表式”和“数量”是参照深圳的,低了还叫什么学习深圳,建设现代化城市? 改革开放,日新月异,如今苏州和深圳两地,高歌猛进,井喷发展,先后跨入“200万辆汽车时代”,人们在感受汽车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喜悦的同时,也日渐忧患汽车激增,带来拥堵、能源、环境和安全等“城市病”的困扰,尽管政府作了很大努力,拥堵却是日趋严重,且别说古城区了,我迁居新区,尽管新区交通规划建设标准不低,但是在一些路段汽车拥堵,时有发生,女儿去接她儿子放学回家,原本是十几分钟的车程,往往要四五十分钟才行,人逢堵车,心生烦躁,让人人文明行车就有点难了。 诚然,我们时常看到交通管理不尽人意,交通标志设置不合理,道路乱堆乱停不清障,违章行车执法不给力,特别是一些商业街,或是商家侵占行人道设摊,或商家和顾客的汽车停放行人道,将行人挤到非机动车道,甚至将行人和非机动车挤到机动车大道,车来人往,险象环生,日前,我所在小区前的大道上,就发生一起本该避免的事故,一辆疾驶的桥车,将一名闯入机动车道的打工者撞伤……这些现状,也每天都在困扰人们的文明行车呵!但是,“外因是条件,内因是依据”,文明行车关链在掌握方向盘的人。 党政机关的公车和共产党员的私车,带头遵纪守章,文明行车,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题中之义,是提升文明道德素养必由之路。一辆车,一面旗,成为“文明行车促和谐,跨越发展当先锋”公益活动的先锋战士。然而,有些驾驶者忘记了自已的“身份”,忘记了肩上的“责任”,甚至个别的有恃无恐,大搞特殊。日前,我乘公交出行,车到一条交通要道(饮马桥)右转弯处,公交司机发现受阻,几次轻喇叭无效,竟一边猛按喇叭,一边朝窗外怒斥:“政府的车,这个熊相!”我俯前一看,一辆市级机关轿车车牌(苏E00XXX),在众目睽下,才徐徐地撤离抢占的车道,却又别无选择地横到左边正在等待行驶的车子前面。不言而喻,这辆官车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不文明行车! 在洪流般的轿车中,私家车占多数,是一个地区民间物质富裕的一个标志,其精神财富是不是匹配呢?应该看到绝大多数人从驾校出来,就践行老师遵章守纪,文明行车的教诲,成为“文明行车促和谐,跨越发展当先锋”的积极响应者,因为大家明白“文明、安全、和谐”,不仅有益社会,也包涵自已和家庭利益。因此,我要规劝少数私家车驾驶者,不要飚车,不要闯红、不要醉驾,不要斗气,不要争风……要继承和发扬“礼让三先”“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等优良的行车文化,即便偶遇行车小磨擦,也要冷静和包容,俗话“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足”,不是自己(车)不慎擦了别人(车)一下,就是别人(车)无意吻了自己(车)一下,只要问题不严重,双方协商解决了,就迅速撤离现场,以保障交通畅通;千万不要漫骂、吵架、斗殴,引发围观,阻碍交通——践行绿色出行理念,养成文明交通习惯,塑造公序良俗,文明行车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点滴积累,习惯成自然呵! 当然,文明行车,还要吁请市民文明行步。这不再赘述,就此打住吧。 作者:杨文杰 苏州新区发改局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