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三个“接待站”
——见证吴江撤县建市二十周年
撤县建市是为了进一步改革开放,要开放就必须与外界联系,以获取各种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各种窗口让外界了解你,也让你了解世界。在这20年里,我家两代人在3个“接待站”里见证了我们这个城市的成长历程。且让我一一道来。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可以回大陆探亲。这一年,我刚离休,组织要求我发挥余热,安排我和乔铁燕同志筹建台湾同胞接待站,尽管对于“台胞接待站”怎么搞心中没底,作为台属,能在组织的信任之下为台湾同胞服务肯定是一种无尚的荣耀。凭着这份信任和心中的一股热情,我们白手起家建立了“吴江市台胞接待站”。1988年,一批批台胞陆续返乡,我们热情接待,为他们寻找亲人,看到他们夫妻团聚、父子相认、手足重逢那种喜极而泣的场面,心中总有说不出的感动和兴奋。如此的迎来送往,共计接待了400余人,繁忙的接待打消了台胞从海峡那头再来的疑虑,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回家的感觉真好”。
1988年,对于我们全家来说,也是难忘的一年。那一年,在这个接待站里,我也有幸接待了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大哥。从那一年起,终身未娶的他每年都回大陆,廿年来他为大陆台属带信找亲人,为台胞找大陆亲人。他说,“和平统一多好,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二十年在海峡两岸奔波的他总说,“吴江真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2008年,大哥在台北逝世,临终前在台北荣总医院还要护士与他同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嘱咐他的侄儿(我的儿子)把他的骨灰运回大陆,按照他的遗愿,长眠于同里九松公墓。
1992年深秋,我儿子海鹰一行三人受震丰剿丝厂派遣赴美国洛杉矶与美籍华人合资建服装厂。岂知三人到了美国,情况发生了意外的变化,合作已成泡影。在人生地不熟的大洋彼岸,遇到这样糟糕的状况,幸好有同乡宋建华先生的鼎力相助下,他们顶住压力留了下来开始了白手起家的生活。而家乡人宋先生的患难真情就象一盛指路的明灯照亮了他们的赴美之路。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在旅美华侨的一次次帮助下,克服了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终于站稳了脚跟,并创立了Shennel(美国)贸易公司,凭着他和合伙人艾群的人格魅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工作激情,业务蒸蒸日上。新世纪初,公司在美国各州招募了美籍推销员近二十名,更好地把家乡服装推向美国。不断拓展的业务量,让他们与家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1999年,与吴江两家民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两个服装加工基地。创业二十年,他们始终记着“最亲不过家乡人”,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现在,无论是艰苦年代还是事业兴旺之时,每当有家乡人赴美访问或留学,只要联络到他们,他们都会倾囊而出、倾情相待、倾心相助。二十年来,Shennel义务接待省、市、县访问团共计1000多人次。儿子海鹰常说:“我们希望公司是吴江在美国的一个窗口,接待家乡人是我们的荣幸,感谢家乡人给了我们听到乡音的机会。”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家乡的变化更精彩。2009年初,我的女婿张健在组织的安排下调任吴江市侨联主席,在这个吴江的对外窗口里,他积极走访侨眷、服务侨胞,为吴江的引资引智出力。上任不久,美籍华人俞菊荣博士在侨联的“招唤”下,看到了家乡的变化,感受到了吴江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重视,于是,带着他的团队,于2010年5月在开发区科创园成立了莱克施德药业有限公司。同时,俞博士又参加了政府赴美招商团,用现身说法吸引了更多的高端人才来吴江创业就业。2009年至今市侨联共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1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使家乡吴江在他们眼中展现了焕然一新的形象。
撤县建市20周年,我们家的两代人透过三个“窗口”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也实实在在参与和见证了家乡的巨变,那真是由衷地自豪和喜悦,正如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苏南何处好,乐居在吴江。
作者:吴江市经信委离休干部 沈健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