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苏州创元投资离休干部第六党支部现有离休干部23人,平均年龄84.3岁,其中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79岁。
2011年,离休干部第六党支部在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党委的领导下,召开了三次支委会,五次支部活动,三次学习座谈,转正预备党员一名。由于各方面的工作完成得比较好,被创元投资集团公司党委授予2011年度“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何天祥同志被中心党委评为“优秀党员”。回顾党支部工作,我们感觉到支部的正常活动,是凝聚离休老同志人心的重要途径。
一、自觉参加组织生活
我们支部每次组织生活,情景都很感人。凡是能动弹的,都能自觉主动地到会。如张林同志年近九十,每次开会,很少缺席,总是由家人陪同,巍巍颤颤地走进会场;行动艰难的石月琴同志,挪步都很困难,但仍然由家人推着轮椅参加活动,而且都需扶着挪向座位。地市级离休干部、原东吴丝织厂党委书记孙仁先同志,在胃部完全切除的情况下,只要状态稍好,就以一名普通党员身份参加组织生活。还有类似潘秀德同志骨股头手术以后、曹建南同志手下部骨折以后、殷锦堂同志前列腺手术以后、刘顺业同志重病出院以后等等,他们都是在出院不久或康复阶段,就积极参加组织生活,从不缺席。每次支部组织生活,我们离休老同志都能提前到场,大家相互倒茶,互致问候,地面温馨感人,充分反映了离休干部的优良素质和较强的组织观念。
2011年,我们支部组织了三次学习。一次是学习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和习近平同志在全国老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次是学习党的光辉历程;一次是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胡总书记讲话,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光辉历程和党的中心任务,党所面临的考验;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使我们进一步体验到党对老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老干部的亲切关怀;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大家深感震撼,表示要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牢记两个“务必”。
“七·一”前夕,在支部举办的“过一次有意义的组织生活”活动中,围绕着“回顾党的光辉历程,在党旗下成长”的主题,大家感慨万千,深感党的恩情深似海。张林同志说:“我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我的两个兄弟在抗战中一死一伤,在革命征途上,我们牺牲了很多同志。正是那些为了革命的解放事业而献出生命的同志,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生活,所以幸福来之不易。我很知足”。陈福兴同志说:“旧社会我是个拾荒的苦命孩子,是党把我带上革命道路,没有党,就没有我今天,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党永远在我心中”。不少老同志还关心党的建设事业,杨本福同志说:“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我们一定要加以抵制”。
二、积极热情地参与党的90周年征文活动
离休干部虽然年岁已高,记忆力下降,眼花,手颤,书写困难,但大家还是满怀激情,奋力疾书,抒发情怀。在中心举办的《在党旗下成长》征文活动中,支部共完成稿件9篇。取得了中心征文活动的三等奖。郭如根同志还荣获老干部局征文三等奖,陈福兴获优秀奖。
三、踊跃参加 “党员帮扶关爱基金”、“爱心助学基金”的捐款活动
在我们支部里,凡是中心党委有什么号召,大家都会积极响应。2011年在中心党委开展“党员帮扶关爱基金”、“爱心助学基金”的捐款活动中,老同志踊跃参加,慷慨解囊。共捐献“党员帮扶关爱基金”5850元。“爱心助学基金”2480元。在每次捐献中,我们的老书记杨本福同志总是积极带头。每次捐款都在千元以上。
四、发挥余热,关心社会,热心公益事业
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社会是我们支部的一大特色。最突出的陈福兴同志,今年已经84岁高龄了,在革命战争中负过伤,现在身体内尚有炮弹残片,并患有糖尿病,但他生命不息,宣传不止,几十年如一日,在学校及社会作“人民军队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优良传统报告会”达400余场次,听众达15.7万人次,被评为苏州市十佳离休干部。张怀远同志除了自己每年主动参加中心的捐款活动以外,还热情关心家乡经济建设,他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地数次奔波,做了大量工作,动员自己的海外亲属,为家乡募集数百万元资金,发展教育事业。更令人怀念,催人泪下的是离休干部徐寿铭同志,生前积极参加组织活动,从不缺席;就在他去世前不久,还参加了他的最后一次组织生活。他每年参加捐款都很踊跃,数量蛮大。在他去世前,还动员他的老伴,参加捐献遗体。他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向医学院捐献了遗体。这是共产党员崇高品质的体现,是对社会的彻底奉献。
2011年,在中心党委领导下,我们支部全体党员,凝聚一心,意气风发,表现了良好的党性和战斗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了不少工作,获得了一定的荣誉。目前,我们离休六支部广大离休干部离休不离色,以自己的切身实际,体验着党员的先进性,用自己的朴素语言、平凡行为,默默地支持着创元投资集团经济的全面发展。(苏州创元投资离休干部第六党支部书记刘奎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