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报纸上读到一篇博文,虽不完全同意其观点,但深感所提出的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文章说:“姜昆在某次研讨会上对郭德纲相声的流行表示了强烈的质疑:‘现在郭德纲在网上闹那么多事情,在道德上在伦理上,出现了那么多问题,我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还说:“可是作为领导相声的人,为什么不把精力放在创作出几个‘雅俗共赏’的作品上呢?即使不若德云社那么火爆,但也至少可以打个擂台吧?”显然他是看好郭德纲的(虽我尚存疑),但此建议却很值得进一步思考。
据云:姜昆还批评“当下一些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追捧一些下三滥的恶俗艺术,一些被老一代艺人丢掉又被捡回来的艺术。” 对此,作者认为: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相声大师们真的是‘自觉去俗趋雅’的吗?这种‘去俗趋雅’的效果又如何?大家都看得见。那么在当今文化多元时代, 郭德纲把一些‘被老一代艺人丢掉’的艺术‘捡回来’有何不可?”等等.这些议论,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首先,我认为姜昆的批评是对的, 下三滥的恶俗艺术, 当然应该弃如敝履;但由于解放前的相声,原本是未登大雅之堂的民间通俗艺术,内容更难免良莠不齐,解放后,老艺人觉悟提高了,绝大多数确实是自觉地“去俗趋雅”的。只是源于中国人历来是“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当时“被老一代艺人丢掉的”,也可能有一些是“无害有益”的艺术,如今又再被捡回来也未尝不可;当然究竟对不对?是不是“无害有益”?最终还是要看社会效益。文化多元,也容不得毒草呀! 至于作者以“吃米的和吃面的,吃甜的和吃辣的从来都吃不到一起”为例,说明他“对那种‘雅俗共赏’的所谓艺术理念从来都有怀疑”的依据,实在有点驴唇不对马嘴。其实,‘雅俗共赏’的艺术品,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比如:从白居易的《卖炭翁》等许多诗,到侯宝林的相声《夜行记》等等。当然,这“俗”是“通俗”即“大众化”,或曰“老妪都解”;而不是庸俗、低俗、恶俗!
“通俗”与“下三滥”最起码的基本分野,我认为是:前者颂扬的是高尚的“人类情感”;后者宣扬的则是原始的“动物快感”!人由类人猿进化而来,自难免与“兽”有某些“共性”,但这些凶杀或饮食男女之类的低级趣味,却完全不值得宣扬。因为,人往高处走。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看,因阶级剥削而导致的残酷的阶级斗争,不过是暂时的“返祖现象”,将来仍然只有通过更加人性化的互利双赢的团结协作,走向无限美好的科学共产主义社会!
这虽还很遥远,但绝不是空想。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乃类虎之“强势者”的谎言。事实是团结协作的小“蚂蚁”仍可继续“缘槐夸大国”,而百兽之王的老虎却已成了濒危动物!当然,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三俗”还不能简单地“封杀”了事,因为人民内部是不能“封杀”、也“封杀”不了的。何况,目前还有些人暂时似乎仍需要它。但别忘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也别忘记“细雨无声湿人衣”、“春风无色最销魂”啊!
金阊区 张 及
2011年11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