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夕,我约同学数人,在老家浙江建德县参加活跃在金华肖山一带的浙南游击队金肖支队。经几天学习后,分配连队当文化战士。我的任务就是帮助大家学习文化,开展连队文娱活动,如唱歌、读报、写黑板报。部队开饭前要集合唱支歌,然后开始吃饭,晚饭后集合全连有扭秧歌等舞蹈活动。不久部队就调到建德军分区,改为分区警卫营二连,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年以后,建德军分区撤销,并入金华军分区,我由文化战士升为文化教员,并于195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奉调金华军分区机关学校政治处当主任教员。从此,开始从事党的部队文化教育工作,自己也在其中受到教育逐步成长。
“没有文化的部队,是愚蠢的部队。”毛主席这一教导,成为掀起文化学习的动力,全军上下都投入文化学习。干部、战士,在工作战斗空隙时间,就翻开书本识字,甚至在行军途中,将生字贴在前面战友的背包上,边走边念,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也常常教育了我们这些小老师。我帮助过分区副司令员补习文化。首长出身在农村,十几岁参军,没有上过学,身经百战,当上了我军高级首长。我去辅导他学习时,他没有架子,和蔼可亲,尊重我这个小老师。党的高级干部这样平易近人,又很刻苦求学本身对我也是一种教育。首长因年龄偏高,没有文化基础,学习很用功,但往往前学后忘,有时急得头上冒汗。我就鼓励他不要急慢慢来。这事60余年过去了,但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难以忘怀。
1953年夏天,我调到浙江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后来改为华东军区第三文化速成中学。1955年,学校按全军序列改为解放军第十九文化速成中学,学校任务是培养部队营连干部。他们来自华东军区、南京军区各部队,是经受了抗日、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锻炼和考验的优秀干部,其中还不乏全军知名的英雄模范人物,如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孙伯启、二级英雄王芝英、欧思毅等。这样的学员,他们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他们在工作中深感没有文化的痛苦,深知部队对他们的殷切期望,所以他们到学校后,就如同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如饥似渴,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使我们教员也很受激励。大家知道,学校要出成绩,除了有坚强的领导,优秀教员的努力外,任何教育任务,还得依靠一支优秀学员来完成实施。学校继承了抗日军政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这一切对我来说,深受教育,使我在教育工作中,边教育边提高,逐渐成长。部队学校和地方学校大为不同,老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给学员时是老师。但从政治觉悟上,学员个个都经战争考验,觉悟高,几乎都是党员。这一些对我们这些参加革命不久,未经艰苦考验的年轻教师来讲,学员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是丰富的革命精神。我们就是在从他们身上受到革命信念、优良品质、良好作风等教育而在思想政治上逐步成熟起来。
1958年初夏,校党委决定开门办学,学校要派1个工作小组到部队开展文化教育协作工作。我有幸和另外3个老师,组成4人小组,赴十二军三十五师协助他们加强连队文化教育。这一工作深受部队领导欢迎和支持。在师政治部直接领导和帮助下开展工作,经半年时间,我们为部队培训了连队教师。同时编写课本,下连队调研教学情况,以示范教育课和部队教师交流教学经验等。这些活动有效提高部队文化教学质量,得到部队领导好评和表扬,我们校领导满意,当我们完成任务,离开部队回校时,师政治部赠送我们刻有“文化革命先锋,战士益师良友”的杯子一只,留作纪念。后来,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在同志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们工作越干越出色,我被评为文化教育积极份子,参加在南京召开的华东军区文化教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作了大会发言。
在部队14个年头,从参军第一天起,“文化教员”这一职称,伴随我在部队全过程。我也在从事部队文化教育中,接受考验,不断成长。往事如烟,随时飘逝,唯有睡梦中常现。在党的培养下,从一个农村出身的青年,如今成为幸福度晚年的离休干部,我由衷地感谢党的培养。岁月如流,韶光易逝,当年风华正茂,如今已步入人生最后旅程,我将保持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好自为之,争取健康长寿,迎接党的百岁华诞。
作者: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离休干部第十四党支部 叶国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