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56年应征入伍,在杭州驻军某部队服役。1960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50年的党龄。回顾一生除匆匆忙忙地走路,勤勤恿恿地工作,老老实实地做人,别无给党留下惊天动地的事,有一种虚度虚度岁月的感觉,但也并不是没做一二小事。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初,用我储蓄中的头等奖奖金100元,主动地向党组织缴纳党费,此事、当今看起来很不起眼,可在那个年代就不一样,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谈起100元的党费,它的来历还有一段小小插曲。当年,我的日记里是这样记述的:“我整理好了要带的东西,然后坐下来换鞋,突然有人喊了我一声,我一看是吴城义同志。我心里暗暗地想:月底还没到(每月底他来要我办理存款手续)他来做什么?他问我昨天在银行里取了多少钱?我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后来,他从衣服袋里掏出一张账单和一叠钞票。他说,这是你7月份中的头奖,请在单据上签名盖章。当时,我愣住。我说:‘吴同志,你搞错了吧?我哪里来的头奖?’‘不,一点不错,是你的’。话就得从头说起,当年(1961年)10月份,上级首长批准我回家探亲。在10月25日下午,我向银行去取出了有奖储蓄48元,准备第二天就动身。下午三点钟,吴同志结账时,把这一天存户所取的有奖储蓄折子,一个一个地敲上“现金付讫”印章时,暮然间,一个‘37160’,不是7月份的头奖号码吗?一定是存户没有对奖,不知道中了头奖,才没有提取。他觉得有责任去查清中头奖的是谁,并将奖金送到户主手里。于是他坐在那里静静的想,今天一天有哪些人来取过钱,想来想去也没想到。最后,他按号码(7月份的)一个一个地找,终于找到了得奖人,第二天就将100块钱的奖金送上门来了。
当时,我得了个头奖,真是喜出望外,兴奋不已。自己连想都不敢去想会中个头奖。不久,中奖的消息在部队驻地营区传开,一些干部、战士特向我道贺,都说我走了好运。的确,在哪个年代100块奖金,相当很起眼,不是一个小数目。那时我的工次才52元(副排职),是我工资的两倍,相当于一个营职干部的月工资,这笔钱算得上是一笔“巨款”,够我乡下父亲一年的生活费。对这笔意外所得,我若留为己用,或寄给我父亲,帮助他们在乡下渡过生活上的难关,或资助他人,做一点慈善的事……都是理所当然,无可非议。但是,我并没这么做。因为,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经济严重困难,人民生活物资匮乏,实行定量供应。在那严重困难的岁月里,全国上下,党内和党外,军队和地方,领袖和人民,干部和群众,休戚与共,同甘共苦,为战胜困难都作出了贡献,付出了代价。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共产党员,理应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思党所思,想国所想,思民所思,想民所想,尽心尽力为党和国家分担一点困难,作出一点贡献。于是我就慷慨解囊,将我储蓄中头奖的100块钱奖金,自觉自愿地向党组织缴纳了党费。以此、表达我对党和国家的一份心愿,一份情和一份爱,体现了一名党员爱国奉献的精神,更加温含了我对党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忠诚。此时此刻,我难忘吴诚义同志,是他认真细心地查到我是中头奖的得主。否则,就成了逾期的弃奖。他留给我的印象:是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服务周到和蔼、热心、客气。我一直牢记心中。为此,我当年就撰写了“37160”的故事,在《湘江日报》上见报,表达了我对他的感激之情。
回顾昔日,喜看今朝。如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和谐、稳定、发展的新局面,经济繁荣、富裕,人民生活幸福。在此,我不忘党恩,是党让我退休后,过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真是托党的福,托国家的福,托改革开放的福,从心底里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我不忘市、区老干部管理部门的关怀、帮助和照顾,他们用“孝心、尽心、同心”的“三心”精神做好老干部工作,为我们离退休老同志服务。我的“老来福”来之不易,当倍加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快乐每一天。做我自己欢喜的对党和社会也有益的事,说我应当说的话,努力做党员们满意的好书记,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退休干部。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处级退休干部:许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