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的回归
——“人性”漫话之二
“赤子之心”者,婴儿纯洁善良之心也。
大约五年前,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曾对24名刚刚会爬的婴儿做过多次试验——让大个子研究员打小个子研究员一个耳光;小个子掩面而泣。于是,24双愤怒的目光都射向打人者;然后,又以怜悯的目光投向被打者,有的还流下同情之泪。婴儿贝克,竟爬到打人者脚下咬了一口,使之疼得直叫“哎呀妈妈!”许多婴儿哈哈大笑。他们又试把婴儿专用毛巾挂上尼龙绳,在逐条夹好时,故意掉落一些竹夹,婴儿们都作出想帮忙的动作。有一位竟手脚并用地爬过来,把一个竹夹推到研究员脚边……
啊!这不正好证明 “人之初”,确实如孟子主张的“性本善”吗!孟子认为人不同于兽,故“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以,他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永远“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同为孔子学说传人的荀子,却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因为遍地烽火中,人们的兽性恶行,实在太多。故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认为,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弃兽性而扬人性。不过照我看两人都对——只是,孟子着眼于人的“特性”,荀子则着眼于人与兽的“共性”而已。
汉末孔融年方四岁,与兄共食梨时,总是拿小的。问他“为什么?”他说:“小儿自应拿小的呀!”这是出于天性,还是“教育”所致?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无疑都是值得歌颂的美德。但是,曾有几位幼儿园教师,抬出一筐苹果,却发现孩子们都拣大的拿;便断定“自私”乃人的本性;四岁的孔融“让梨”也是“作秀”。宣扬“让梨”便是宣扬虚伪、提倡说假话,因而“扭曲了人性”!
其实,人的本性确实不是自私的。二十世纪以来,所有新发现的原始部落成员,都没有私有观念。私有观念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和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的。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乃强势者的谎言、是戴着人面的虎豹豺狼们杜撰的“客观规律”。
为什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大大发展了,国家也富强了,却未能避免两极分化呢?主客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我们始终有不少同志,错误地认为——虽然我们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实际上,“民营化”还不就是“私有化”?
其实,我们的“民营化”根本不等于“私有化”。西方的私有化,追逐的是个人最大利润;我们的民营化争取的是全民共同富裕。西方解说市场经济的一切理论,都是从“人性自私”出发,迷信“弱肉强食”的“自然选择”,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便是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而我们相信“人的本质乃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因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应是“互利双赢”相互激励的竞争。
在政治上,我们这个五千年来、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封建专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农耕者,天生“求稳怕乱”,故对外——砌围墙、筑长城以自保;对内——则习惯于通过“吃茶”协商,以“求同存异”而达到“互利双赢”。这“民主”,不是比在大街上公然“打击别人,抬高自己”、甚至相互谩骂的“民主”,更文明更“人性化”得多吗?
金阊区离休干部 张及
2010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