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张及:中国人的月亮
【发布日期: 2010/10/11 】【来源: 金阊区 】【阅读次数: 3316 】【关闭窗口
中国人的月亮
         
    尽管仍然有人认为月亮也是美国的圆,却谁也不会否认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有独钟。不仅有关月亮的传说多于太阳,咏月之诗词也多于咏日嘛!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巍峨的月宫、高达五百丈的月桂、美丽的嫦娥仙子、可爱的捣药玉兔和傻乎乎斫桂不止的吴刚、以及手牵多情红绳的月下老人等等的形象,几千年来,总还是那样令人神往。甚至,傣族人民还认为月亮就是他们所爱戴、所选举的地方官——岩尖死后变的。而且,连当时人民插在他坟墓周围的花朵,也随之变成星星了。这些美丽的神话,像“月中桂子”一样诱人!难怪唐宋两大“诗仙”(李青莲和苏东坡)都要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了。
    青莲曾吟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和谐情怀,因此,已传唱了近千年,仍长盛不衰。而且,别以为当代人唱的“月亮走,我也走”很新鲜;其实,南北朝时的诗人即已发现明月“远近必随人”了。唐人更颂月:“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月亮像太阳一样“慷慨大量地普照着大地,”而且,光亮更柔和温馨。
    远在800多年前的一个中秋夜,文武双全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与客豪饮达旦,应邀作送月词,曾有:“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如果我们的先人能不止于“神悟”,而是思想更解放一些,更多一些进一步锐意“求是”的科学精神,也许首先提出日心说的,就未必是波兰人哥白尼了!
    记得张若虚曾在那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中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唯见长江送流水。”虽然“古人今人如流水”,谁也回答不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但如今我们已经知道“江月待何人”了——她等待的不正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吗?因为,我们已不再仅仅沉醉于神话的诗情画意;而是实事求是地依靠人类特有的团结协作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努力把神话、把梦想变成现实,让月里嫦娥不再“碧海青天夜夜心”地懊恼了!
    今天,我们的“嫦娥二号”已由“奔月”而精确地进入“探月”轨道,为未来的“登月”仔细而扎实地“打前站”了。虽然,在这方面我们已落后美国好多年。但对月亮的情有独钟、又像月亮一样“远近必随人”、更梦想世界大同的当代中国人,必然会虚怀若谷地利用“后发优势”,而努力逐步逐步地使“高处不胜寒”的月球,在遥远的将来,也成为四季如春、最宜人居的真正天堂!那时,“月中桂子”的来到地球,也不再是神话了。
 
 
金阊区离休干部张及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