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河夜横、双星西移,院子里所有的窗户都已闭上明亮的眼睛,我也熄灯的一刹那,一阵清风拥着温柔而皎洁的月光,悄然推窗而入,不仅使人浮想联翩、诗思泉涌;也带给人们许多实惠——尤其是在人类还未发现电能的古代。所以,傣族人民就认为月亮是他们所爱戴、所选举的地方官——岩尖死后变的。而且,连当时人民插在他坟墓周围的花朵,也随之变成星星了。
不过,月光再稍稍亮些多好啊!诗圣杜甫就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的名句传世。查汉晋以来始有月中桂树之说,吴刚伐桂的故事则见于唐人。据云河西人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但不知是吴刚伐树不力还是此树盘根错节、关系网太密,总是“树创随合”,永远斫不倒。那么,何时这吴刚才不再重复这无效劳动、转而采取新的更有力的措施,以实现杜甫的遗愿呢?
记得,国外曾有位大胆的科学家设想:炸掉月球以拨正倾斜的地轴,使地球从此四季长春。果若如此,人类将永远失去如此可爱的月亮了!当然,可代之以清光更多的人造月亮;然而,谁来实践这惊天动地的梦想呢?
远在800多年前的一个中秋夜,文武双全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与客豪饮达旦,应邀作送月词,曾有:“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如果我们的先人能不止于“神悟”,而是思想更解放一些,更多一些进一步锐意“求是”的科学精神,也许首先提出日心说的,就未必是波兰人哥白尼了呢!
金阊区离休干部 张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