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晚景”往往是其一生是否幸福的主要标志。每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的“晚景”也是这个国家是否文明的主要标志。
有人说,六十岁以后,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们身心健康,又有“老有所养、老有所 医”的保障;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无官一身轻”,便“游刃有余”地“游”进书山学海——学古文、学历史以探源“求是”,学外语、学电脑以固本知新,学书画、学诗词以怡情养性,欧阳修诗曰:“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这些老有所学的翁媪之晚景,似一幅绚丽的水彩画。
还有一些翁媪的晚景则似一幅浓烈的油画——他们虽已“离、退”却未“休”:或在本系统继续耕耘,或另辟蹊径发挥自己所长;从看门到编书,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其中,除为子女读书或因其他困难而拼搏者外,又大多不计报酬,甚至半尽义务或完全尽义务。真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则又似人生的盛夏了——看,“落日留霞知我醉,长风吹月送诗来”也!
其实,人生的晚年更象金秋。刘禹锡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云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生亦复如此——此时已有闲暇的翁媪们,或以含饴弄孙为愉,或以烹调剪裁为乐,或养花种草、旅游探胜,或串门聊天、学友聚会;还有那晨光熹微的公园里、广场边,银发族的歌舞、晨练和服装表演-----这晚景又更象一幅浓墨淡彩的国画了。
但是,现在离“太平世界,寰球同此凉热”,还相当遥远;还有一些老人晚景凄凉——或因孤身无依靠,或虽生有几龙几凤仍无所靠,还有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等等。这也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应特别关注之处。但是,总体上我国人民的晚景,确似“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派壮丽秋色。多好啊——“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呀!
金阊区离休干部 张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