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温本孝:从老年谣的变化看盛世
【发布日期: 2010/3/26 】【来源: 创投离退休中心 】【阅读次数: 3115 】【关闭窗口
    苏州《城市商报》报道:截止2009年12月31日苏州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126万8156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02%(老人人比上年增加五万多人,并每年还将以4-5万人净增)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近60万人,其中:70-79周岁有40.46万人,80-89周岁有16.56万人,90-99周岁有1.73万人。百岁以上老人有304名。看了这个报道,对比解放前和当代社会流传老年谣的变化,令人感慨万千。
    旧社会的老年谣:“人生七十古来稀”、“皱纹满脸背曲前弯”、“拐杖不离手,一步三打颤”、“心气不足无记性,常把初二当初三,想起前来忘了后,颠三倒四惹人烦”(在旧社会活到七十岁的老年人很少,六十多岁的老年人大多老态龙钟了。)人老有“三差”(或“三残”,“差”或“残”均读财音),“尿尿滴湿袜,见风眼流泪,咳嗽屁出来”(地方戏老年男丑出场后的一段道白,反映旧社会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三种毛病:前列腺病、眼病、肺和消化系统病,无钱治疗只当笑料谈。地方话“残坏”“差坏”(均谐音)读“财”音—意思是坏毛病。)
    看看当今社会的老年谣:“谁说七十古来稀,如今九十不稀奇,八十多岁不算老,七十只是小弟弟”。“六十老人比较小,七十老人满街跑,八十老人不算老,九十老人随便找,百岁老人精神好”。“七十小阿弟,八十多岁多来跨,九十不稀奇,百岁笑眯眯”(政府对百岁老人有寿星津贴,单位、社区、村镇逢年过节慰问寿星,百岁老人笑眯眯地过着幸福生活。)
    “乱世寿命短,盛世寿命长”这是历史的客观现实。在旧社会天灾人祸,战争连绵,国家积贫积弱,绝大多数人民处于贫病交加的困境中,挣扎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平均寿命短。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战胜种种困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生产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包括公共卫生医疗等)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显著提高。苏州高龄老人的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政策的落实。
 
作者:苏州创元投资离休干部温本孝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