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扇里折射的感人情怀
中共苏州市金阊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程波
我是一名转岗到组织系统工作不久的新兵。前一段时间,结合工作调研和走访慰问工作,我一下子接触了不少离退休老同志,也有机会走进了他们家中,与他们闲话家常,倾听老同志们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建议。拉着他们近乎粗糙的手,望着他们布满皱纹的脸,听他们谈过去、说现在、议将来,不免赞叹老同志们那颗爱祖国、爱家乡的赤子之心,感怀老同志们那份知足、感恩、勤勉的动人之情。每次从老同志的家中出来,我就会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因为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生活起居中带给我太多感动和思索,让我更深体会到修身修德、做人做事的道理。
常守节俭之本
走访了几位老同志后,最令我惊讶的莫过于几乎每家每户依旧保存着的那一把极为普通的芭蕉扇,这不禁勾起了我许多童年的记忆。小时候轻摇蒲扇坐在家门口乘凉聊天,因为怕那芭蕉扇用坏就给它绲上一条细细的边,用上十几年直到扇柄都磨光滑了还依旧如新。这件旧时的消暑良器,在我家用上电扇、空调后就销声匿迹了。我观察了一下,老同志们的家中都有电扇或空调,但他们还保持了传统的习惯,用芭蕉扇为自己降温。“能省一些就省一些”,这一句简单的回答让我们深受教育:物质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本色不能丢啊!
常怀感恩之心
这些年,在党的政策关心下,离退休人员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增加,生活环境也一天比一天舒适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组织”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几乎每个我见过的老同志都会说到。记得在走访一位80多岁高龄的易地安置老干部时,并不富足的她却硬拉着我的手,让我把五百元钱带到为援助遭受“莫拉克”台风灾害的台湾同胞而组织的捐款现场……这些令人感动的事还有很多,有的老同志家中子女下岗或疾病缠身,生活并不如意或宽裕,但他们总是抱着知足常乐、知恩图报的心态,尽力做一些回报社会的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常修学问之道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一句话我从所见的老同志身上得到了真实的印证。我曾到过一位有着65年党龄的农村老党员家中,他的房间陈设很简朴,但书桌上那整整齐齐摆放着的一摞书籍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摊开的两本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辅导书更让我增添了对老同志的敬仰之情。还有好几位老同志虽然耳背了、眼花了,却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外语和计算机等知识,还在坚持每天翻阅报刊、收看新闻,关心着国家大事和曾经熟悉的“战场”。他们的理由很朴实: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相比他们,我们这些在职人员更应该努力从繁扰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静下心来好好地学点知识,充实自己,胜任肩负的职责,不被时代淘汰。
常尽绵薄之力
老同志们都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大可含饴弄孙、自由自在,可他们大多是热心人。助学帮困、爱心捐款、辅导宣传有他们的份,新村、社区也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可以带上红袖章看护小区,也可以穿上红裙子来段歌舞。我在走访中了解到,有一位家住彩香一村的退休老同志、老党员,虽然快80岁了,却始终默默无闻地为社区护绿护巷尽自己一份力。前两年得了一场重病,卧床治疗了一段时间,如今病情稍有好转了,他又按捺不住地加入了党员义工行列。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普通老党员的价值。
天气渐渐转凉了,可是从芭蕉扇里折射出的那些感人故事却始终留在我的脑海中,刻在我的记忆里。我从老同志身上反观和思考,他们所具备的朴素情怀,正是我们这些人民公仆应时刻铭记的信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