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称作绸都盛泽四大丝织骨干企业之一的吴江新民丝织厂如今已发展成为上市的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一个“芦菲棚里飞出金凤凰”的故事已经永远载入这个企业的发展史册之中。我就是这个故事的见证人之一。
那是1969年的秋天,我受命担任吴江新民丝织厂革命委员会主任,立志要改变之前因“文革”而连续三年未能完成国家计划生产任务的局面。一方面,多做企业职工的团结工作,把职工的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上来;另一方面,着手进行棉织改丝织的工作,争取企业生产的品种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新民丝织厂建立于1958年12月,由街道办丝织手工业合作社、土布厂、牵经掉丝工场等十多个小单位合并组建而成。生产设备也大多是脚踏机和手拉机。1960年始有电动提花织机和电动织布机。企业主要生产的品种是棉布,另外生产用蚕丝和人造丝交织的绸缎被面。到了1960年代后期,外贸真丝绸有较大的需求,其产品的利润也较高,在当时丝绸又是高档的纺织产品,因此,新民丝织厂要有新的腾飞,将棉织产品改为生产外贸丝绸产品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由于企业在度过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以后又历经“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因此,企业的发展受到资金匮乏、人心涣散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好在领导班子团结一心、目标一致。厂革委会副主任钟照如分管生产,副主任毕玉明主抓政工,脚踏实地为企业棉织改丝织的工作而尽心尽职。
为了节省资金和争取时间,1970年秋天,新民厂利用一块空地搭建了400多平方米的简易芦菲棚,并购置了16台铁木电动丝织机,走上了试制真丝绸产品的道路。当时曾有人怀疑:芦菲棚里能生产出高档的真丝绸吗?困难的确是存在的。按工艺要求,真丝绸的生产必须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进行。温度要在26℃左右,相对湿度要在70%到72%之间。显然,芦菲棚不具备生产需要的环境条件。时值秋天,正逢“菱壳燥”,湿度控制更是关键。湿度问题解决不了,真丝绸在织造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单丝因干燥而断裂影响到绸面的质量。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众智慧大如天。经过反复实践,大家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芦菲棚车间的地面辅上柴包,在柴包上淋上河水;在芦菲棚上方装上给湿器向车间空间喷水雾。这个措施使得经丝湿润而不至于干燥。另外,在摇纡这道工序中,采取“湿摇”的办法。即让丝线通过水盆入纡,摇纡结束后又将纡子装入小箱并用湿巾覆盖。档车工领取使用时再将纡子装入梭子。这个措施使得纬丝也保持一定的湿润。
经过努力,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真丝绸产品——“复兴纺”终于试制出来。经过江苏省盛泽外贸站验收,产品质量完全达到出口的要求。全厂干部职工无不欢欣鼓舞,大家戏称这是芦菲棚里飞出了“金凤凰”。“复兴纺”试制成功后的1973年,新民厂全部完成了棉织改丝织的任务,为以后引进“剑杆织机”等更加先进的设备、生产“骏花缎”、“素绉缎”、“双绉”等高档真丝绸产品以及争创国家丝绸产品金质奖和省优、部优质量奖奠定了基础。“复兴纺”试制成功也标志着新民丝织厂跨入了真丝绸织造企业的行列,成为了当时闻名于世的绸都四大真丝绸骨干生产企业之一,开始承接国家外贸出口绸缎的生产任务。当时,企业年生产“复兴纺”达16万米,产品出口日本和印度等国家。
我虽然在1973年10月就离开了新民丝织厂,赴镇党委、县丝绸工业公司、市政协等多个岗位担任领导职务,但是“芦菲棚里飞出金凤凰”的情景始终在我的头脑中萦绕。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些老一代“丝绸人”挥之不去的丝绸情结吧。
2009年9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