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朱德正:三大优势决定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经济危机
【发布日期: 2009/6/23 】【来源: 创投离退休中心 】【阅读次数: 3372 】【关闭窗口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日益恶化,迅速演变成世界性金融危机,其来势之猛、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远超出各方面预料。此次危机严重冲击了国际金融体系,其产生的流动性不足和市场需求萎缩,导致很多产业链总体需求量下降,进一步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目前,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已陷入衰退,一些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体也面临严重困难,个别国家发生了债务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有着大量的外向性经济产业,同样很难避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要清醒地看到,不同国家因各自条件不同,所受冲击程度是不一样的,并非所有国家都会发生系统性的金融动荡。由于中国区别于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国家政策以及其显著的优越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整个金融体系是稳健安全的,中国完全有能力应付金融危机,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决定的。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是稳健安全的
    这主要根据中国金融业、居民、企业及政府的财务状况以及市场流动性来评价。首先,当前中国金融业的资产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水平。由于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中国从2003年起就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体制改革,并在时机有利时成功实现主要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使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了强大的融资能力。与以往相比,那次金融改革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从单纯的财务重组向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深化,使得企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夯实了日后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首次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三是改革效果显著,不仅初步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而且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不良资产持续下降,盈利水平稳定上升。这是银行转变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突破,也是银行业健康程度的关健指标。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8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商业银行为175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为84.2%,比上年末提高5.2个百分点。2008年前三季度,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下降”态势,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比年初下降30.2亿元,不良贷款率5.49%,比年初下降0.67个百分点。此外,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实现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的第三方存管,可以有效地防范投资者资金被挪用的风险。保险业保持较快发展,2008年前三季度保费收入7940亿元,同比增长49%,9月末保险公司资产总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14%。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刚刚开始,持有境外资产相对减少,虽然在这次危机中遭受一些损失,但总量相对有限。
    其次,中国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资产财务状况也相当稳健。我国居民历来有储蓄传统,债务负担较低。今年9月末,居民存款余额20.5万亿元,消费贷款余额3.7万亿元,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是储蓄的最大提供者。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合理,总体上盈利能力较强,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据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企业调查,2008年9月末非金融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5.1%。中国政府债务负担率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财务状况稳健。2007年末中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例仅为22%,同期美国比例为71%,欧元区为67%,日本为163%。2007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只有08%,有近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政策调节有较大空间。
    我们再来看市场的流动性。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流动性的枯竭。由于担心交易对手风险,市场越来越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供流动性资金或购买资产,造成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和流动性枯竭。中国的流动性状况与此不同,金融体系流动性依然充裕。从2003年到这次金融危机前,中国一直存在着流动性过剩,中央银行需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多余流动性。目前,情况虽有一些变化,但总体上流动性供给是充足的。境内各外资银行因受母行牵连而发生的流动性困难已得到解决。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体经济的稳健性优势与其相对应的强有力的消费市场
    据中国香港地区《远东经济评论》报道,华尔街代表美国的后工业时代经济模式,它也被称为“产业空心化”模式。其特点是创造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将创造财富的制造业转移至低成本国家,留下产业链中的服务业,并大力扩充跨国集团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实力,以此支撑国内经济。曾几何时,这种模式看上去十分强大,但本次危机暴露出它的弱点:遭遇金融动荡,经济泡沫就被猛烈地挤掉。由于实力空虚,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应对周期较长,反应过慢,产品实际生产能力有限,这说明过分依赖离开实业的现代服务业,无法保证经济体的长期繁荣。
    与美国的经济模式相比,有“世界工厂”之称、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凭借比发达国家扎实的产业结构、比落后国家成熟的产业体系,以及综合经济实力和快速扩容的庞大内需市场,在全球经济中受冲击较小,经济根基未被撼动。中国企业强大的生产能力,以及13亿人口背后强大的需求市场,只要在中国政府的适当调控下进行适当的整合,完全可以弥补外向形经济损失的缺口,同时还能确保经济健康、高速、可持续发展。这次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将进入一段低迷期。不少专家认为,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将重新考究发展战略,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其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国的经济模式,从中吸取经验,推动经济结构重组,增加产业结构中的实业成分。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有着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方法
    据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报道,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措施。
    首先是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强经济活力。虽然从短期来看,这一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但它无疑是货币政策变化的强烈信号。2007年年底,中国的货币政策由“稳中适度从紧”转向“从紧”,以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和通货膨胀。如今金融危机突然袭来,中国政府果断下调“两率”,意味着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美国经济学家对此评价称,中国央行调整货币政策,是对美国金融危机风险的提前反应,这一举措非常及时。
    随后,中国政府又在股市受到冲击时果断出手。如果说调整印花税的主要作用在于提振市场信心,那么汇金公司增持银行股等举措则表明,中国政府有保障金融安全的信念和决心。最后就是大力拉动内需。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很难避免。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美国爆发危机,其国内市场需求紧缩造成的负面影响直接传递给中国。作为产品消费大国,美国市场需要大量中国商品。一旦这一市场出问题,将导致订单大量减少,从而直接影响中国出口企业的业绩,影响员工的收入,甚至造成大面积失业。
    于是,在世界经济形势难以掌控的前提下,中国政府致力于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雷曼兄弟公司“坍塌”的消息传出不久,就有中国经济学家献策:只要国内市场需求有较大扩展,中国庞大的制造能力就可转向国内。中国经济不但可以高速增长,还可能帮助全球经济度过“寒冬”。事实上,中国政府在拉动内需上一直不遗余力,重点举措是由国家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例如医保、教育、养老保障等。中国各年龄阶段的储蓄率都有所上升,老龄人口的储蓄增加尤其明显。政府提供足够好的福利保障,公众可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消费支出并推动经济增长。另外,中国一方面使现有财政收入更多的向公共财政倾斜,另一方面酝酿调整税收政策,减少企业负担,增强其抵御风险能力。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中国共产党带领13亿人民,勇敢而智慧地因对危机,保持了经济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的积极成效,中国政府的各项决策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彰显了强大的中国智慧和力量。
    在这场危机的巨大冲击下,中国的表现和努力,得到了世界的赞扬。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经济体,世界的期望再一次提醒我们: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大国责任。中国的力量和志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活力,中华民族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理当让我们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繁荣的重要力量。
    世界可以相信,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的努力,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扎实实地办好自己的事情,妥善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就一定能够让中国的力量更加坚实、更加壮大,就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就一定能够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离休十二支部  朱德正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