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富,先修路”,是我们张家港的一些有识之士在八九十年代开始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就的深切体会。
“大路大发,小路小发”,是我市脱贫致富,成为全国文明市、小康市的宝贵财富!
路的发展、变化,记载着我们张家港(原沙洲县)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中的巨大变化,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角”小县,一跃成为国家级文明市、江苏省小康市!这条条大路记录着,辉映着……
我的老家在妙桥农村,1971年分配到沙洲县城工作,买不起自行车,要回家得化三毛钱乘车到塘桥,下车后甩开双腿,踏着泥路,步行回家。
1974年春,妙桥筑了条通到204国道的泥块石头路,我才买了辆旧自行车,星期天沿着宽不过十米、也是沙石路的204国道回家。虽然得骑近二个小时,还被滚滚黄尘染得灰头土脸,却省下了来回九毛钱车费,觉得也值了!更可赞的是,同年8月,暴雨成灾,县里南丰公社被淹,急需救灾物资,可又无路通运,就是靠了这条妙桥筑的泥石路,把排涝抗灾物资运了进去,作了大贡献,受到大表扬,更受到了大启发!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发展经济的大门,加快了我市道路建设的步伐。“路通到哪里,经济就发展到哪里。”1978年前后,妙桥公社的社队工业,在当时的沙洲县里一直名列前茅!因为,他们始终把道路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筑泥石路,铺柏油路、水泥路,拓宽延伸……
1992年开始拓宽的张杨公路,全长33.8公里,路宽50多米,在当时确实是解放思想的大手笔,港城人以拚抢战斗的精神,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通了车,这是超前意识和真抓实干的充分体现,它所带来的长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港城大道、沿江公路、港丰公路……等等,如彩虹飞腾,四通八达,连接周边城市,通往乡镇村组,奔向千家万户。我市的经济建设,乘着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东风,正快速行驶在宽阔的大道上。
想过去,1978年前,我市境内的干、支路线,总共不足150公里,国民生产总值是3.24亿元。后来公路大发展,经济大飞跃。到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升达475.06亿元,25年翻了146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4500万元,到2003年的66.98亿元,25年翻了148倍多!农民的收入从一年三五百,到2003年的六千多,城镇居民的年收入从过去的六七百上升到近万元,增长都是十几倍、几十倍!(注)
政策好,经济兴,道路建设快速跑。1980年,我市在全省第一个实现“社社通公路”。2005年,实现村村有公路,组组通到村。到2006年,又形成了“六纵五横四环三高”一级干道公路骨架网。目前,全市境内国、省道109公里,市、镇、村三级干支线达1236公里!并且走上了“绿色交通”格局,让人们体会到了“行一路快车,赏一路美景”的舒畅!(注)
看今朝,百舸争流千帆竞,团结拚搏勇向前!我市与锡澄高速、苏虞张高速的连接,形成了对外到上海、苏锡常地区一小时交通圈,对内形成纵横成格,结点成网的快速交通网络。村组路相通,城乡连一体,信息快捷通畅,办事效率倍增,全市经济如虎添翼!
2006年,我市率先建成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市”;全市财政收入1997是11.52亿元,2007年增加到194.58亿元,十年增长了16倍还多!职工人均年收入达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30多倍和40多倍。(注)我家也从骑自行车“改革”成坐私家小轿车了!
道路宽畅经济富,经济发展文明升。2005年10月,我市被授予全国唯一一个县级文明市,并获得总分第一!同年12月,被江苏省评为首批全面达标小康市,卫生、教育、社保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的前四位!
…………
三十年巨变讴歌改革开放政策好,成就了国富民强,发展道路交通,给张家港按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我们继续脚踏这广阔的大路,飞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