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许谋进:三十年改革路 圆了我住房梦
【发布日期: 2008/12/2 】【来源: 平江区 】【阅读次数: 5094 】【关闭窗口
三十年改革路  圆了我住房梦
平江区处级退休支部  许谋进
 
    今年是改革开放第30个年头,也是我从军队转业到地方30个年头。在这30年时间里,苏州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改革开放受益者,尤其是那些居住者从“忧”其屋到“有”其屋,直至“优”其屋,实现了住房“三级跳”。笔者也是基中一员,而正是这几次不同方式的换房经历让我这一辈子的居住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那个年代里,对军转干部工作的安排还不算为难,但若能给军转干部安排上一套住房就难上加难。从部队到地方,我就住在西北街,一家五口(三代人)就挤在一个面积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五、六人家合用一客堂烧饭,生活上实在有诸多不便,洗澡得上澡堂子,每天家里还要倒马桶,白天要方便就干脆上公共厕所。就那么大的房子,还要分出一个隔厢出来,让我母亲搭张床。那时候,我一天到晚为住房犯愁。众所周知,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国家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与低工资配套的是住房实物福利分配制度,即由国家或单位集中建房,个人交纳较低的租金。那时,苏州绝大多数居民能解决住房问题离不开三个字“等、靠、要”----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但房少人多,分房得论资排辈,一轮候就是多年。那时候为了能够分到一套房子,几乎把房管部门的门槛给踏破,跟单位领导的好话要说透。直到1983年,单位终于给我分了一套两室户型带独立卫生间的房子,坐落在观前街山门巷内,出脚方便,闹中取静,比起原来一家挤在一间老房子里,条件可是改善了不少。
    在我的心目中,自己有这样一套房子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新房子住了将近10年又成了老房子了,原来这套住房适应不了生活需要,更没法跟上节奏。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们单位先后在娄江、东港等地又新建了一批职工住房。1995年,在组织上的关心和照顾下,由老房换了一套81平方米的两室半房型,层次好,也比原来宽敞了一些,地段也还不错。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 1996年,我就将此房买了下来,自己成了有产者,就不再为房子的事情担忧了,可以说这是我居住生活的一次重要转折。事实表明,自苏州市市区1988年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就有更多的人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到目前为止,市区已出售公有住房14,1168套、851万平方米。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让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住房市场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市区的住房条件。现在,人们通过福利分房、优惠售户,直至全部市场化,拥有两套、三套住房的大有人在,100平方米不算大,公寓型、别墅型、花园型的住房日益增多。苏州房地产的市场化进程可以说就是苏州人居者“优”其屋的变迁历程。人们居住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从居者“有”其屋,发展到居者“优”其屋。随着生活的提高,“住讲宽敞”,人奋斗了一辈子,终究为图个终身居住快乐,朝着居住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节奏方向,再迈进一步。2006年年初,在女儿补贴我一点的基础上,我通过卖老房再购大房。在地处苏州中心城区的丽景苑小区(涉外小区)买了套120多平方米三居室房----观前街近在咫尺,与新建成的和基广场遥遥相望,出门就是轻轨一号线临顿站,入商市方便、乘公交方便、去医院方便。可以说是我居住上“优”其屋,完成住房“三级跳”。时下,我们年近古稀的老俩口,“家居古城区中,人在丽景苑内,尽情享受生活,快乐安度晚年”。感受了称心如意,美好舒适,精神愉快,家庭和美。这都是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大大的改善了我家的居住条件,圆了我这一辈子住房梦。改革无止境,发展无止境。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在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居住条件会越来越优越,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