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国富,先修路,此话一点都不错,但我侧重路与车。
从比较而言,在六十、七十年代,枫桥的交通还算是发达的,她享受着苏州市的“优厚”待遇,由原来的只有50辆马车发展到从“石路——枫桥”的6路公交汽车,班次间隔半小时左右吧。但在这里我要郑重申明一声,这个“枫桥”是指苏州市金阊区的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东岸寒山寺所在地的“真”枫桥。而我要说的枫桥是在大运河以西三公里的西津桥。这个异地同名的“枫桥”使很多不熟悉本地情况的人(主要是新苏州人),由于分不清两个“枫桥”的不同地点,也曾闹过不少“别扭”、“误会”、“笑话”哩。
我所在的枫桥,由于行政体制的多次变动,曾经隶属过苏州市,但属于原吴县时间长。直到1992年苏州建立新区而后分三次至1994年才全部划归高新区,总算“稳定”下来了。那个时候,我们的枫桥(实际是西津桥)呀,可以说纯粹是农村,现在的枫桥街道所在地西津桥,是比较大一点的农村集镇,还有马涧、向街两个小集镇,别的全部是农村。二十九个村(大队)和二百多个组(生产队)都是烂泥小路,稍微宽大整齐一点的就是从西津桥到马涧、向街的两条路。枫桥到西津桥后来总算在大运河上造了一座黑木桥和沿枫津河北岸修了一条石砂铺就的小马路,直到1978年6月公交车才延伸到西津桥。所以当时乡(后改称镇)机关里只有两辆公用自行车,乡里干部下乡工作,都没人骑的,因为泥泞小道,而且高低不平,天晴还好点,下雨活受罪,不要说自行车不好用,人也要穿高筒靴,否则有能耐的就只好做“赤脚大仙下凡尘”了。
那么,枫桥交通的变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哩?可以肯定的说是从九十年代初划归高新区以后才迅速地陆续地发生了“翻天覆地”根本变化。现在全街道已经没有”农村“了。在前年撤镇建街道后,去年又将街道的二十多个村和市镇居民一起按所属居住地重组了七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街道大小公路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公交汽车除市区的,还有园区的、相城区的。我们高新区自己在去年新建了公交公司,公司地点就设在枫桥街道何山路枫桥交通管理所内,整个街道范围所通的公交车有二十多条线路上百辆车,最快的301路、304路等车的班次间隔只有几分钟,出门乘车便当得很。我承组织上关爱,不单自己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从2006年5月份起,还可以带一名陪护人员免费乘坐公交车。从2007年7月份起,苏州范围内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都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了。这是尊老敬老的体现,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是我们苏州各级领导对全体老年人的亲切关怀,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现在,苏州比较先进的快速公交一号线已经开通,更加先进的轨道交通一号线也正在建设之中。确实是:无路变有路,小路变大路,弯路变直路,烂泥路、石子路变成柏油马路和高速公路以及将要建成的轨道地铁路;车同样是越来越好、越来越多、越来越“上路”!
注:“路”档次也,“上路”上档次也,“越上路”越上档次也。
作者:高新区离休干部 王之平
2008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