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和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区更好地做好古城保护、产业转型、环境提升、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诸篇重要文章的必然选择。当前,对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本文拟结合“姑苏实践”及兄弟城区成功案例作一探索,以供参考。
一、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清醒头脑
自2012年12月“三区合并”并成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以来,我区在统筹抓好全区各项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文化事业、旅游品质的同步提升,但属刚刚起步。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进行梳理,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瓶颈需要破除。
1.注重了文化培育,但内在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三区合并”前,三区文化工作各有特色。“三区合并”后,传承传统文化,培育群众文化,打造精品文化,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应。如:加大区、街两级文化场馆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组织“枫桥夜泊”文化艺术节、“盛世观前”中国民间手工艺艺术周,使底蕴深厚的吴文化基因在苏州古城保护实践中繁衍发展;培育平江路书香文化和山塘街市井文化特色,使之彰显了两条历史街区的各自特色,防止了文化产品的同质化。尤其是被称为“姑苏三宝”的南浩街“轧神仙”庙会、吴地端午节和古胥门元宵灯会,分别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又添文化瑰宝。江苏亚细亚传媒娱乐有限公司出品的多部电视连续剧,更是开创了城区文化工作的先河,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但对于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古城“一核”来说,尚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如姑苏区范围内有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还有代表性传承人,但目前尚无一本《姑苏区世界文化遗产大全》以供借鉴。再比如苏州评弹、昆曲堪称“国宝”级的吴文化品牌,但其影响力尚有提升空间。也还缺乏一道知识性与观赏性一体、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兼收的“文化盛宴”,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2.注重了景点建设,但综合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古城苏州人文荟萃,旅游景点众多,享誉中外,其中绝大多数位于姑苏辖区,尤其是拙政园、留园、寒山寺等一大批世界文化遗产园林和著名景点均位于我区辖区内,为我们赢得了“苏州园林甲天下”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美誉。近年来,我区不断拓展,又恢复和新建了一批景点(景区),如可园、一榭园、孙武祠及平江历史街区、山塘历史街区等,古韵今风,相得益彰。存在问题,一是景点(景区)周边整治力度不大,环境不能尽如人意,停车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二是景点(景区)资源呈“碎片化”状态,未能形成“组合化”优势;三是景点旅游新品不多,目前仍以园林景点游、“一日游”为主,缺少根据景点之间内在联系而设计的“主题游”,根据游客需要而组织的“私人订制式”旅游更是刚刚起步。尤其是有些假景点、黑导游及购物“枪店”混迹各景点(景区)周边,虽时常爆光和打击整治,但收效甚微,对景点(景区)构成相当大的冲击。
3.注重了力量整合,但整体效益尚未充分体现。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成立之初,专设文化商旅局、历史街区景区管理局。后根据工作的深入,又将其相应职能分别调整到区古城保护委员会、城市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建设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全区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明确了区各部门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各自职能。与此同时,又及时提出了“城市即旅游”、“全域旅游”等理念,其目的也是整合全区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旅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在市的层面,虽然已建有旅游发展委员会,但要真正形成整体合力,统一协调交通、景点、住宿、餐饮等文化旅游资源尚需时日。在区的层面,更是缺乏这一方面的职权和力量。在市场主体层面,行业垄断、条块分割、互相挤压、自我封闭的现象还较为严重,各种要素尚未充分激活,文旅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尚未真正打通。从效益的角度看,如何真正实现“全域旅游”目标、如何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如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加大对文旅产业投入的积极性,如何整体提升我区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仍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解决的课题。
二、坚持超前谋划,打牢坚实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文旅融合发展来说同样如此。只有超前谋划,才能使旅游借助文化提高品位、增加魅力,文化依托旅游激发活力、传播久远,否则就会相背而行,欲速不达。如何谋划,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文化谋划,做到文化挖掘与项目调研并重。文旅融合,“文”是源头,是前提。因此要遵循“先挖掘文化,再旅游规划”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历史文化的依托,才能把潜在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在虎丘地区综合改造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吴文化、花文化以及地名文化的挖掘,先后编印出版了《大吴胜壤—虎丘的经典记忆》、《虎丘摩崖石刻》、《虎丘碑廊》等文史书籍,提供了专题调研报告,建立了“虎丘地区地名库”等资料文档。为花神庙等项目的规划选址和道路、桥梁命名提供了参考依据。在桃花坞综合改造项目中十分注重对唐寅文化和泰伯文化的挖掘,在渔家村改造项目中十分重视渔耕文化和吴越历史文化的挖掘,并注重为传统文脉注入一定的现代时尚元素,均形成了一系列专题调研成果。这种谋划尽管耗时费力,但“磨刀不误砍柴工”,为项目的总体定位、具体项目的规划及后期的合理利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苏州还是一座民俗风情浓郁的古城,自古民风清嘉,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在文化谋划过程中,还应注重民俗文化活动的谋划,让活态的民俗文化成为“催化剂”,引领文旅深度融合。
2.注重旅游谋划,做到旅游策划与景点规划并重。文旅融合,“旅”是基础,是关键。只有把挖掘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旅游景点这个媒介直观地展示出来,才能增强人们的感受度,才能吸引市民、游客远悦近来。在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前,我们除了召开旅游发展论坛、请专家学者把脉问诊外,又请杭州商学院、杭州文博旅游有限公司联合编制了《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总体策划》、《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旅游专题研究》等,通过旅游策划,使原来单一、枯燥的工程项目规划方案丰满、灵动起来,现已修复的中国南社纪念馆、普福禅寺、吴中贝氏纪念馆等都已成为山塘历史街区重要的旅游景点。虎丘综改过程中,又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苏州虎丘地区旅游发展策划》文本,修复的一榭园、孙武祠等旅游景点为虎丘风景区这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拓展了新的空间和内涵。在这一方面,浙江杭州及湘西凤凰古城、山西平遥古城注重旅游策划、推行“全域旅游”的成功经验也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3.注重产业谋划,做到适度投入与有效产出并重。文旅融合,产业是支撑,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粘合剂”,只有将文旅融合成互为依托、不可分割的产业链条,文旅融合发展才有强大的支撑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如在虎丘综改中,投资27亿元,建设了一个拥有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个车位,集研发、制作、销售、展示为一体,提供婚庆创意策划、婚纱照片拍摄、婚庆宴会保障等“一条龙”服务的“虎丘婚纱城”,成为中国首座婚庆时尚全产业链综合体,目前又正在研究策划“虎丘婚纱小镇”方案。经过努力,不但虎丘婚纱城自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婚庆产业链,更由于婚庆这个产业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位于虎丘风景区范围内这个独特的地域优势,必将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样板。实践证明,注重产业谋划,做到适度投入与有效产出并重,不仅反映了文化旅游发展互动共赢的客观规律,也是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
三、坚持撸袖实干,打造文旅载体
演出要有舞台,文旅融合发展需要载体依托,否则,历史文化内涵就难以展示,游客和人气就难以凝聚,综合效益就难以体现。个人认为,姑苏区可以重点打造以下文旅融合发展的载体:
一是做足历史街区,让历史文化资源变为文化旅游产品。我区共有平江路、山塘街、拙政园、怡园、阊门五条历史文化街区。自2003年6月平江路、山塘街启动保护性修复以来,已初见成效,两条历史街区分别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作为苏州大运河申遗点段,又分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成为展示苏州历史文化和满足古城旅游休闲的重要窗口。应在现有平江路、山塘街成功实践和成立拙政园、阊门、盘门、葑门、山塘五个历史文化片区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向拙政园、怡园、阊门等历史街区、历史文化片区拓展,并使之形成历史街区的“紫线保护带”,使之产生联动效应。
二是培育创意园区,让企业置换地块兼具文化旅游功能。工业及商贸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就是因为街内有洛阳拖拉机制造厂等一批工业企业而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进而成为文化旅游景区的。上海“田子坊”街巷内、苏州河沿岸不少老旧厂房的成功转型升级,也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我区原有工业企业众多,经过前几年的“退二进三”,许多地块已置换为创意产业园区。前期已有苏州第一丝厂、光明丝织厂等企业地块作了尝试,下一步苏州香料厂、苏州台板厂等原企业地块也应继续进行探索。另外,在古建老宅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其文化旅游功能。这些都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千万不能简单化地一“拍”了之,一“卖”了之或一“拆”了之。
三是打造特色片区,让综合改造项目成为文化旅游的窗口。综合改造项目,一般具有范围较广、体量较大的特点,可兼具历史展示、文化体验、购物休闲、餐饮食宿及游客集散等多种功能,可规划为“文化旅游综合体”,使之成为文化旅游新的窗口。目前正在推进的虎丘地区、桃花坞地区及石路地区综合改造、苏州第三监狱旧址改造等项目中都可以进行尝试。
四是整合优质资源,让特色文化产品为文旅融合发展助力。苏州传统工艺、传统饮食、传统戏曲等特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对游客具有十分强烈的吸引力。但目前呈小型分散状态,难以形成气候,有的甚至陷入困境,濒临失传。在古城保护中,应尽可能为其提供展示舞台和经营载体,并注重对其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使其传承弘扬、发展壮大,成为我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机整体和亮丽风景线。对此,镇湖绣品街、吴江旗袍小镇及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精心打造艺术、美食等十条特色街区的做法值得借鉴。近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打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习惯思维,推出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使人们在真实感受产品历史文化属性的同时,正确理解其中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研发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以延长产业链的做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除此之外,还应苦练内功,擦亮窗口,强化服务,做精做优传统景区品牌,做到月月有活动,处处有新意,使游客常来常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幅射效应。对此,网师园古典夜花园、拙政园杜鹃花节、留园寻梦、虎丘庙会等都作过有益的探索,应不断总结提高。
四、坚持创新创优,实现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既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课题。必须坚持创新创优,使老问题有新突破,新课题有新探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1.突破行业限制,实现要素上的融合。要素融合是指文化旅游各种相关行业要素的融合,主要涉及到为旅游者提供文化旅游产品和提供文化旅游服务的企业,即我们所说的包括“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的企业。这些企业传统上分属于文化传播、工业制造、商品销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等不同的行业,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但对游客来说,它们却必须是一个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恰如我们所说的“木桶原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短缺都会造成文化旅游这个全局工作上的“短板”。因此,在研究制订全区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中,就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做到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共同提升。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各行业间有关信息的互通共享,为文旅企业提供更为优质、贴心的服务,从而推动文化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的均衡发展。还要推动以昆曲、评弹、刺绣、民间工艺为代表的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打造名符其实的“文化旅游新天堂”。
2.突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上的融合。我区位于苏州古城之“核”,但古城区内的文化遗产、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和“老三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新三馆”(美术馆、名人馆、文化馆)等文旅资源、文化设施,传统上分属市文化文物、园林绿化、宗教机构以及相关团体、个人,难以形成整体合力。近年来,虎丘风景区与山塘旅游公司打破空间限制,两个景区之间试行“联票制”,年门票收入均保持了10%左右的增幅,应认真总结提高。为了突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应打破原来以园林景点游为主这一比较单一的旅游形态,研究制定各种不同形式的主题旅游专线,包括“红楼梦主题游”、“吴文化主题游”、“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游”、“苏州古城门游”、“国学文化精品游”、以及“水上游”、“街巷游”等,努力实现点状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单个景点型旅游向主题化组合式旅游的转变,快餐式观光型旅游向“套餐式”深度游的转变,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实现文旅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3.突破体制限制,实现力量上的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主抓、项目引领、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研究制定各部门的“责任清单”,为文旅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要打破“就文化抓文化、就旅游抓旅游”的单向思维模式,建立集议事、决策、协调、监督为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要重视文旅专业人才和文旅综合管理干部的引进、培养力度,探索党政主要领导“双肩挑”、职能部门与项目实施主体“双向监督”、文旅相关部门干部“项目挂职、一线练兵”等工作机制,以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工作效能。要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杠杆作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确保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持续推进,开花结果。
文旅融合发展寄托着各级领导的期望,承载着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厚望。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推进,姑苏区的文旅融合一定能够从初步融合、一般融合逐步走向充分融合、深度融合,一定能够成为姑苏区又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苏州古城复兴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jpg)


姑苏区处级退休干部 平龙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