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我们懂您平凡的绚丽”
苏州市人大离休干部柳德珍遗体捐献的“低调”故事
【发布日期: 2017/3/9 】【来源: 苏州市人大办老干部处 】【阅读次数: 4237 】【关闭窗口

    一个参加革命工作75年的离休干部,她在逝世后,又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感人故事,而这一次的故事仍然被旁人叫做了“低调”。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德珍老人遗体捐献的这个故事。

“低调”——做减法

    2017年2月28日,14时17分。苏州大学医学部404号楼一楼遗体捐献告别厅。极其安静的告别现场,四周简洁纯粹,因而更加显得格外庄重肃穆。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离休干部96岁的柳德珍老人,在这里,以“遗体捐献的方式”最后展示着她可贵的人生价值。没有鲜花的锦簇环绕,她的遗体无声地安卧在生命价值再升华的尽头。没有哀乐的痛彻低徊,她用捐遗寂静地总结了漫长而有益社会的一生。此时此刻,柳德珍老人的遗体边,只有家属亲友送来的一朵朵黄色清洁的菊花静静在陪伴。这一朵朵菊花该懂得柳德珍老人平凡的绚丽。

    柳德珍用她自己终身践履的“人生加减法”,生动地表达出——她的人生价值就是奉献。

    生前柳德珍一直努力地做着“漫长的加法”,1942年她就参加抗日干革命,解放后她长期担任领导抓事业,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而身后她却要求子女只能做“最为简洁的减法”——不搞任何形式的吊唁活动。她这道人生“最后的减法题”,把许多“美丽的花环、人生的桂冠”都给一一省略——按照柳老生前级别应该享受的相当一级领导参加主持的遗体告别仪式,没有搞;按照社会通常做法应该陈述的光荣生平以及家属致辞的一场隆重追悼,没有做。然而,柳德珍遗体捐献“低调而崇高的精神”,却告诉人们:有一种人生真谛叫做高风亮节。

    默哀。三鞠躬。向遗体告别。短短5分钟时间,实现了柳德珍老人已经立存下15年之久的生前意愿——“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柳德珍老人遗体成功捐献,在苏州市直机关逝世的离退休地市级领导干部中开创了先例。它,在苏州市红十字会、市人大离退休支部以及好多普通人中间逐渐传开。这个故事极其平凡,因为“一个老党员,终其一生都应该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这个故事又很绚丽,因为一个公民有义务回馈自己的国家和社会。

如是——听评说

    柳德珍的儿子孟谦说:有人问过我,你母亲捐献了遗体以后如何祭祀她?其实,苏州市红十字会已经开辟了“捐遗园”,每年清明节可以进行集体祭祀。母亲的做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家风。我们家至今没有一块墓地。我外婆去世后,母亲把外婆的骨灰撒在了老家吴江震泽的小河里。我父亲逝世后,我们也把他的骨灰撒在了苏州横塘公墓,让他的英灵与革命烈士为伴。母亲生前一再说:捐献遗体对个人家庭对社会公益都有利。她认为,目前墓地林立的现象不但环境被破坏不雅观,而且对由此造成的“死者跟活人抢地皮”的问题一直深表忧虑。

    她女儿孟群介绍:母亲一生学到老,一直都严于律己。她平时经常阅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苏州日报》,了解时事政治,关注时尚风气。所以她遗体捐献的崇高胸怀有着无私无畏的思想基础。从去年8月28日病危住院到今年2月27日逝世,整整半年时间中,她有精力就读报纸,还要求我们跟她一起学习十八大的新党章,千万不能忘记革命的理想。她住的房子,1983年以来一直没有变动过,她并不是没机会去换而是在生活上她“不要讲高标准”。

    苏州大学医学部马彬老师表示:接受了柳德珍老人捐献的遗体,让医学工作者再次感受到:遗体捐献作为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既有助于医学教学研究的发展,移风易俗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符合国家提倡的绿色殡葬的趋势。领导干部能带头捐献遗体意义尤其重大。

    市人大老干部处的工作人员都知道:柳德珍同志一向积极坚持参加人大机关离退休党支部活动。她90岁时还坚持自己去看病、配药,每次病重住院都是住进院后再通知单位,从不愿给组织添麻烦增加负担。她决定捐遗已经长达15年却始终坚持“不要高调的”宣传。因此,她遗体捐献的事迹,人大机关离退休支部的许多老同志也是在接到《讣告》后才知道消息。

言传——更身教

    翻开柳德珍生平:从一个年轻的抗日女战士,一步一步发展、成长为专职妇联领导,再提升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且画上了离休干部这个光荣的句号,安享着无比幸福的晚年;所有的这些“规定动作”,都已然十分完美地展现了她的人生价值,可以说,她不需要再靠任何“外加的自选动作”去为自己增光添彩。但她却以实际行动“外加”出夕阳红的壮丽风采。

    人生的价值岂止在官场、职场。柳德珍遗体捐献的故事“放大了”更为闪光的人生价值。

    2002年9月18日,80周岁的柳德珍老人自愿订立了“无偿捐献遗体”的遗嘱。4天后,她的遗嘱即得到儿女与家人一致的“支持和证明”。“生前为社会奉献爱心,死后为人类造福捐躯”,这是柳德珍用心声写在捐遗证书上的誓言,也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最彻底的生命取值。

    在柳德珍遗体捐献的带头和感召下,这个“外加动作”作为圆心和杠杆已经把半径与圆周做得更大。2011年12月7日,她的儿子孟谦也立下誓言自愿领取了“遗体捐献证书”。而且,奉献于社会,就要多多益善。也就是从2002这一年开始,孟谦和他刚刚成年的女儿一起,15年来都坚持活跃在无偿献血的队伍里。榜样的力量就是影响。革命老人柳德珍“从我做起”,用她身教更胜于言传的“外加动作”给自己家族的祖孙三代谱写出“我为人人”的高尚篇章。

    熟悉柳德珍的人大离退休的老同志们说得好:臧克家的诗,不啻是柳德珍同志人生价值的形象写照——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她永远活着。一个共产党员就应该思考柳德珍“永远活着”的内在涵义,一个普通公民也应当学习柳德珍言传身教的人道主义。

    柳德珍老人捐献遗体的“低调”故事,使我们懂得:有一种人生高度就叫做平凡的绚丽。

                                                                                                                   (作者单位: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老干部处处长  张 进  )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