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颐养天年、安度晚年,而退休干部冯杏芳却选择了继续发挥余热,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在化解百姓“急难愁”的岗位上坚持服务了6年。
在冯杏芳身上,有着众多光荣称号:昆山市“十佳”人民调解员、苏州市“百佳”人民调解员、“十佳老舅妈”以及司法行政先进个人。今年,她又被江苏省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这位69岁的老人在基层一线,用全部的热情为群众解矛盾化忧愁,成为和谐昆山乐章中的动人音符。
1 改行当调解员勤学苦练,64 岁获调解员合格证
4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朝阳派出所信访接待室,见冯杏芳正戴着老花镜伏案写东西。她说:“有个工作总结要写,下午还有个调解,正等当事人呢。” 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冯阿姨看起来有些疲惫:头顶花白,佝偻着背,看东西时总眯着眼。“这几年视力下降得厉害,最近又要去配一副新的老花镜啦。”当记者和她谈起调解工作时,她整个人顿时有了精神。
年轻时,冯杏芳曾在巴城镇石牌乡担任过基层团书记、大队书记等职务,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工作经验。她回忆说,当时基层还没有调解组织,曾经目睹了一些发生在百姓之间因为没有及时调解而产生的矛盾,于是她在心里暗许: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从事调解工作,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社会和谐尽力。
一直到2009年3月,已经退休的冯杏芳多年心愿得以实现。当时高新区朝阳派出所成立公调对接调解室,冯杏芳受邀到调解室做服务工作,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那一年,她63岁。
“做好人民调解,光有群众工作经验还不够,专业知识必不可少。”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完成角色转变,冯杏芳坚持自学,每天至少阅读5份司法类报纸,把好的经验剪下来分类别收藏。在她的办公室里,已积攒了“调解文化”“典型案例”“调解理论”“经验学习”等十多个剪贴本。除了报纸,她还买了大量的调解书籍,利用工作之余勤奋苦学。
2010年,冯杏芳拿到了人民调解员职称资格培训合格证。她高兴地说:“以前做调解工作全凭经验,现在有了资格证书,做调解纠纷就更有底气了!”
调解工作苦、难、烦、累。冯杏芳所在的调解室每年调解案件少则90多件,多时140多件。一些复杂案件,最长时要调解一个月。除了调解矛盾,冯杏芳还亲力亲为,做好调解室大事记、受理纠纷日记、卷宗等一系列繁琐的文字工作,白天写不完晚上就带回家继续写。
2 成立调解工作室深入一线,5年来无一例投诉
2010年2月,“冯阿姨能动调解室”成立,成为全市首家社会管理创新能动调解窗口。冯杏芳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总结出了听、问、记、调、结、访“六步”调解工作法。有了这套调解法,冯杏芳在调解各类民生纠纷中总是得心应手。
有一次,冯杏芳接待了一位因为拆迁补偿之事而四处上访的老太太。她细心了解情况,及时同当事人所在村委会沟通,将了解到的情况向老人说清楚,给了一个满意的答复。考虑到老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冯杏芳还帮忙联系社区主任尽可能给予帮助。老人感动地说:“虽然按拆迁政策我不能享受补偿,但是你能及时帮助我,真的非常感谢!”
“既然是基层调解工作,那就要真正深入到一线去,为老百姓送去实在的便利。”冯杏芳说。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残疾人、病人、上班族等行动不便或是白天不在家的居民,她和同事还亲自上门调解、送达调解协议书、宣传法律知识。
2012年,冯杏芳先后参与了两起医患纠纷的安抚与平息工作。一起是49岁的陈某因高血压到某医院医治后成为植物人的医患纠纷,另一起是23岁的王某到某医院看肾病综合征治疗期间突然死亡的医患纠纷。调解期间,她会同派出所民警不分昼夜,全力以赴与患者、死者家属明法晰理,富有人情味的亲情疏导,和风细雨、以心换心的沟通交流,终于让病人家属与医院达成调解协议。事后,两起纠纷的家属都给调解室送来锦旗。类似事件不胜枚举。如今,挂在冯杏芳办公室上的十多面锦旗就是无声而有力的证明。
成立5年来,冯阿姨能动调解室无一例投诉。其间共接待咨询来访6000人次,受理调解680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650万余元,调处疑难纠纷63起,制止群体性信访18起,达到纠纷受理办结率、调解协议签订率、卷宗制作优秀率、纠纷当事人满意率四个百分之百和民转刑案件控制为零的工作目标。
3 带病坚持工作住院期间,在病床上为人调解
如今,每每走在路上,凡熟悉冯杏芳的人都会亲切地叫一声冯阿姨。大家说她办事公道正派,让人心诚气服,甚至辖区外的当事人也前来咨询,不少年轻人视她为知己,遇到烦心事都愿意找她倾诉与调解。在这一切的背后,有着冯杏芳巨大的付出。为了调解工作,她不仅放弃了晚年的休闲与娱乐,甚至连自己的身体健康也“牺牲”了。
2012年7月,冯杏芳体检时发现身体异常,专家确诊为乳腺癌。在医生的强烈建议下,她才同意接受手术。即便如此,她还是放不下自己的工作。在术后住院化疗期间,冯杏芳得知医院里一位护士因为婚姻问题而备受困扰,她便数次在病床上找护士谈心,帮助联系律师,最终助其顺利解决问题。
生病住院期间,冯杏芳还常常接到群众打来的求助电话,这使她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病床上的她不顾家人劝阻,作出了决定:群众需要我,调解室也需要人。等病情好转,我还要回去工作!就这样,3个月后,冯杏芳又回去了。
从事人民调解工作,整天要看到充满怨气的面孔、面临各种紧张的场面、接触到很多负面的情绪,即便是青年人也未必能长期承受,更何况身患癌症的老人呢?冯杏芳的家人以及朋友经常劝她:“很多小年轻都不要做这份苦差事,你一个带病的老人却揽了下来,你不辛苦吗?还是别做了,好好享受老年生活吧。”
的确,身边的老年朋友大都安享晚年,或是去老年大学学画跳舞,或是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这一切在冯杏芳看来都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因为热爱而坚守,她至今仍旧“固执”地坚守在调解一线,用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用老同志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人民调解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