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走近“三元坊”与解读“苏州城市精神”
【发布日期: 2014/11/11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3002 】【关闭窗口

        有人说,文化和精神才是一个城市的内核和灵魂。就是为了这个,苏州市先后花了三年时间,宣传打造、征询意见、专家论证,最后确定了“崇文、融合、创新、致远”八个字作为苏州的城市精神。我看过十几个城市出台的“城市精神”,基本上大同小异,都是什么“创新”、“包容”呀之类的词汇。但苏州唯一与众不同的是有“崇文”二字。开始我还不大理解,觉得有标新立异之嫌。但是,当我最近又一次走近“三元坊”,看到那儒雅风流的人物塑像时,似乎蓦然找到了解读“苏州城市精神”的一扇窗口。

    三元坊,一个老苏州人都熟悉的地方,它处于人民路与十全街交汇处,是清朝政府专门为表彰连中“三元”的钱棨而设立的牌楼。钱棨,苏州人,字振威,出身书香门第。乾隆44年(1779年),钱棨在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46年(1781年),又在进京会试中赢得第一名会元,紧接着在殿试中摘去了状元桂冠,成为了清代第一位“三元”状元。据查,我国自隋代兴科举至清末光绪30年废科举,凡1300年余,连中“三元”的状元只有13位,其中清朝有两位。且钱棨与前一位““三元”状元即明代正统年间的商辂,在时间上相隔300余年。故钱棨获取“三元”桂冠时,皇帝嘉旨大贺,隆重非凡。乾隆还亲笔挥毫作《三元诗》:“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藩。载资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此诗刻碑立于苏州文庙内,至今拓片犹存。按照惯例,考中状元的授官翰林院修撰(从六品),但和珅欲将钱罗其门下,遭钱拒绝后,终不为夺。直至和珅倒台后,钱棨才受器重,擢至内阁学士。

    过去苏州有句俗话,叫“姑苏文盛出状元”。以清朝为例,自顺治三年开科到光绪三十年废科的258年间,全国共出状元114人。按地区分布,依次是:江苏49人,浙江20人,安徽9人,山东6人……。其中苏州一府就拥有26人,占了江苏的过半,全国的1/5以上。据《吴县志》记载,明清两代苏州共有进士1031人,其中巍科,即高科人物如会元、状元、榜眼、探花和传胪,苏州均处全国领先地位。有一项统计研究显示,历代杰出专业学者,即巍科人物,从全国最多的前30位城市排列,苏州名列第一。所以,钱棨只不过是苏州众多巍科人物里的佼佼者而已。他摘取“三元”桂冠,虽然与其家庭小环境有关(其高祖曾被授于翰林院修编),但与其受苏州大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也许有人会问,状元为何多出自苏州?苏州为何成为“人文荟萃”之地?这是因为,除了苏州经济繁荣,战祸较少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苏州崇文重教、尚智好学风气的形成和延绵。正像清代政论家冯桂芬所说:苏州是“建学为先”。明代文学家王鏊在《修学记》中写道:“苏学天下为第一,有深广钜丽之称”。其实,苏州人最早是崇尚勇武,专诸要离等勇士侠客,干将莫邪的利剑,《孙子兵法》的兵经等都反映了这一点。直到北宋范仲淹治苏时,才开始倡导文治,重视教育,在文庙设立府学,开了东南兴学之先河。除了府学、县学外,历代还建有众多的书院。宋元两代不仅官方重视教育,而且民间也将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大量私人办学机构(私塾)纷纷出现。老百姓奉行着宁可勒紧裤带,节衣缩食,也要送孩子上学读书的美德一直延续至今。由于秉承了崇文重教、尚智好学的优秀传统,苏州不仅历史上人才辈出,在当代各类人才也灿若群星。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朱棣文,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华裔女性会长吴健雄,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吴仲华,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刺绣大师沈寿,等等,都是从苏州走向全国,享誉世界的。另外,我国两院院士中,苏州籍院士已占了80多名。这种苏州特有的“状元群”、“院士群”现象,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和激励了苏州尚文崇教乡风民俗的养成。

    现代苏州,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热潮中,教育也一直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率先实施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5%。苏州的园林、昆曲、苏绣、书画、评弹、丝绸、工艺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镇(街道)图书馆普及率100%。相信在“苏州城市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苏州正在向建立学习型城市、终身教育的目标迈进。学习使生活更美好,已成为苏州人民的共识和行动。

                         作者:市侨办原副主任郭家云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