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墨光照人 亮出书品人生——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亚明
【发布日期: 2014/1/27 】【来源: 吴江区 】【阅读次数: 2584 】【关闭窗口

 

 

    盛泽的一条幽静的弄堂里,居住着一位离休干部,名叫刘亚明。他凭着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在耄耋之年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大器晚成的书法家

    83岁的刘亚明,银发满头,身体健朗,精神矍铄,他说与书法的情缘,经历着从当初的懵懂到喜欢,直至写就一手漂亮好字的过程。“虽然幼年曾师从家乡书法名家邹然,但是其后缺乏安定的学习环境,书法练习一搁就是三十年。”刘亚明说。

    刘亚明的少年时代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度过的,青年时他参加随军地委工作队来到吴江工作,时常跑乡、吃食堂、住庙堂,工作繁忙,无暇习字。直到担任文教助理后,他才重新拿起笔杆习书法。

    “书法笔墨的背后是中华文化的支撑。”改革开放后,刘亚明觉得自己应在文化上有所作为,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研究,成为苏州市首期书画研究会会员。

    “学习书法并非一蹴而就,不只靠天资,更取决于一个人的毅力,要舍得花功夫去实践,苦心孤诣去感悟。”刘亚明这样觉得。

    刘亚明的朋友认为,他乐于投入精力,持之以恒地学习书法,有一种“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三十多年来,工作之余,灯下纵笔驰骋是他每天不落的“功课”。他的老伴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成了他的习惯。有时饭菜端上饭桌,喊他吃饭,他专注得一点也没反应。寒冬砚台结了冰,用热水融化后继续练;夏夜蚊子乱飞也不能让他搁笔。”离休后,人老眼花阻止不了刘亚明练书法的步伐,每天练千字的蝇头小楷是雷打不动的。他珍藏的一叠叠宣纸上密密麻麻的字,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不懈的努力,一丝不苟的追求,刘亚明的书法水平获得很大提升,这位勤奋穿行于书法艺术天地的问道者,于2011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纳为会员,那年他81岁,可谓“大器晚成”。

    清雅秀逸的书风

    刘亚明认为,书法学习无捷径可走,但也有路径可循,熟稔经典很重要。楷书是书法学习的基础,因而他以小楷见长,学习飘逸潇洒的行书为辅。一次,刘亚明购得明代文徵明的楷书《离骚经》,如获至宝,便临摹起来。在千百次的潜研深磨中,他琢磨字体的笔划、结构、章法、墨法,从中顿然获得醍醐灌顶的感悟,深深钦佩文徵明“笔法纯熟挺秀,字体婀娜有致”的书风,并以此为根基,结合自身特点,追求典雅简朴、朴厚灵动的境界,其字被业界朋友称为“线条似骨坚挺,似血柔润”。

    刘亚明的佳作迭出,硕果累累。自1990年以来,他的书法入选全国、省、市各书法展的有50余次,作品《前后出师表》入展入编2007年的中国首届老年书法展览、“沙家浜杯”全国双拥书法大赛佳作奖、江苏省“老少同乐”美术书法作品展。他还参与中外书法交流,荣获日本国际书道联盟举办的第27回国际书道展秀作奖。他写的《盛泽书画坛史话》等两篇书法研究文章也被《书画研究》等刊物采用。

    红梨书画会的掌门人

    艺术是所学校,刘亚明对书法的精益求精,不仅提升了他的艺术造诣,而且激发了他开展文化活动的奉献精神。

    盛泽镇有个成立于1988年的红梨书画会。刘亚明从城建局离休不久,就在1993年至2012年担任第二任会长。他积极开展“联络、协调、服务、交流”等工作。会员们对他作了较高评价:“在他掌门的20年间,他不辞辛劳,组织引导,逐渐使书画会工作进入出成绩、结硕果的丰收期。”

    刘亚明在书画会中营造团结和谐的创作环境,引导同仁在无涯艺海求索,于丹青书山攀登。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书画会坚持年年办展览,岁岁推新作,还组织会员踊跃参加各级书画展览。4年内,刘亚明编撰出版了2本会员书画作品集。他还举办社会文化联谊活动,促进当地民营企业的文化积累。

    盛泽人评价如今的红梨书画会,认为它使“盛泽翰墨相承薪火盛,丝绸文化得弘扬”,在推进当地社会主义建设中传递了正能量,是当地文化社团的一朵奇葩。有市民作诗一首:“合路滩地走绫罗,红梨湖畔翰墨香。绸乡自古多精英,妙手绘就新气象。”红梨书画会会员们说,一个民间社团有今天的成绩,应铭记刘亚明所作的贡献。

    近日天气晴好,冬日暖阳下,走进刘亚明家的院落,可见两株腊梅花正黄,疏影浮暗香。正在练字的刘亚明正如腊梅,身居静静的弄堂深处,不喜张扬,不求闻达,默默地传播着墨香。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杨传泳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