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桃花坞,人们就会想起“桃花庵主”唐伯虎。一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江南才子”和民间流传的“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的人物。其实真实的唐伯虎是个能诗善画、博学多才、经历坎坷、蔑视权贵的一代名人。苏州史书上有其人,是吴地的骄傲。论诗,与祝允明、文征明、徐桢卿并称“江南四才子”;讲画,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我既酷爱他的画,又钦慕他的诗。他的诗与画有三点对我颇有启示和教益。
其一,诗画的时代性。
唐伯虎出身贫寒,在讲究门户出身的封建时代,他这种出身决定了他只有奋发读书,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进入仕途,才能改变命运,青云直上。唐伯虎自小聪颖,苦读经书,过目成诵。十六岁‘童髫中科第一’,高中秀才第一名,二十九岁又应天乡试第一,高中解元第一名,一时名传京师。曾有人将他比作‘曹七步’、‘温八义’之辈。可是正在他踌躇满志,次年上京会试,却卷入了官场内斗,科举舞弊而株连,痛受打击;继而又险涉宁王谋反案,逃过了杀身之祸。从此他看破官场险恶和时世之黑暗,绝意仕途,转而潜心诗画,并养成了傲世不羁、蔑视权贵的心态。凭借他一幅幅诗画,抒发愤世嫉俗的情绪。因此,他的诗画颇具时代特征。
比如他挥笔嘲讽一些追求高官厚禄之徒为‘傀儡一朋真是假,髑髅满眼笑他迷’。自称:‘此生甘分老吴阊,宠辱都无剩有狂’、‘立锥莫笑无余地,万里江山笔下生’。表现了他一付脱略缙绅阶层行为范式的社会文人,与市民情趣相契的特征。还不时以诗画揭露和批判官场腐败和社会弊端,诗日:‘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表白自己不屈不沾的姿态。‘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而今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期,各种矛盾突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读一读,悟一悟唐伯虎的诗画,未尝不是一贴‘清脑剂’。
其二,诗画的思想性
唐伯虎一生跌宕起伏,可谓历经坎坷。少年时代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中年仕途失意,生活潦倒;晚年看破世情,潜心向佛,自号‘六如居士’。但正由于人生的艰辛磨难与天赋才情的因缘际合,成就了一位诗画坛上的奇才。
从唐伯虎大量的诗画作品中,我们若稍加注意观察和体味,就可发现正好折射了他一生经历的写照和当时社会现状的缩影,浸透了他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就从他绘画作品中展示,年轻时踌躇满志,山水画作品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一派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正如他在《把酒对月歌》一诗中写的:‘…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怀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在遭遇科举打击、宁王谋反避险回来后绝意仕途,后一反常态,对他前半生有种懊丧之慨,在他《流水》诗中写道:‘浅浅水,断又续,在山清,出山浊。曲曲折折难回头,呜呜咽咽日夜哭。问伊伤心何具多,悔恨当初出幽谷。’在这种情况下,一心靠卖书鬻画为生,以表达其超凡脱俗。,诗证:‘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直到他临终前,作品几乎都在抒发自己对生平的感慨:‘醉舞狂歌五十年,花月行乐月中眠。’甚至写下如下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当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所以说,我们看唐伯虎的作品,要用心去看,去想,去感悟,这样不仅能心领神会,对自己去创作也有启示的作用。正如唐伯虎本人在《心画》一诗中说的‘水墨横枝春色中,花儿一笑舞东凤,可知万点胭脂雨,都是画家心染成’。
唐伯虎的诗和画,所以能为人们所喜爱,成为传世名作,就因为他的作品是用‘心’写成的,具有强烈的思想性、震撼力!可观、可读、耐思,对人、观物、处事都有启示的作用。
其三,诗画的艺术性。
唐伯虎才气横溢,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绘画,唐伯虎擅长山水,又攻人物花鸟,画风既工整秀丽,又潇洒飘逸,被人称为‘唐画’,为后人所推崇。在诗书画有机结合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伯虎早期绘画远攻李唐,近交沈周。唐虽师从沈周,却有胜蓝之誉。唐画得最多的是山水画,他足迹遍及名山大川,胸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演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使人看着气势磅礴。他擅长写意花鸟,活泼洒脱,生趣盎然而又富有真实感。传说他所作的《鸦陣图》挂在家中,有一天竟有无数乌鸦纵横盘旋在他家的屋顶恍然酣战,堪称奇绝。又传有个友人向唐索得了一幅临风而立的清竹,竹竿上躲着一只纺织娘,此人把图挂到了内室,到半夜睡梦中忽被纺织娘叫醒了,起来掌灯一看叫的就是躲在竹竿上的纺织娘。虽是传说,可说明一点,唐伯虎的画功的精湛。唐伯虎的仕女人物画,写实功夫较强,形象正确而神韵独具。在《明画录》中评他在钱舜举之下,而在杜柽居士上。
唐伯虎不仅是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创作的诗,据不完全统计有六百多首,其诗风华丽,通俗流畅,即兴抒怀,以才情取胜。
唐伯虎绘画的贡献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综合南北两派,把南北两派不同的源流,扬长避短,融合在一起,又吸收元画的长处,最后形成结构严谨、风格奇峭、笔法秀逸、水墨淋漓、意境空灵的独特风格。其二,诗书画有机结合。将书法用笔用于绘画,这在唐的传世绘画作品中较为明显。再者,诗与画的和谐一致,也是唐伯虎画的又一特色。比如唐的诗文豪放不羁,戏语中寓忧思。他的绘画也和诗一样如纵任中见深沉,戏笔中寓思想。其三,诗情与画意紧密结合。唐伯虎绘画中的题诗和情感,紧扣画的主题和意境,以阐发或充实画面的内涵思想,因而唐伯虎的诗与画的艺术性堪称极致。
唐伯虎(1470-1523),名唐寅,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人。
作者:席德泉 常熟市离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