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不失育人志,至今犹怀助学情
——记苏州市职业大学离休干部李光素老师帮困助学事迹
苏州市职业大学89岁的离休干部李光素老师一生勤俭朴素,把节省下的钱资助贫困学生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自1994年起,她就默默地通过“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资助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孩子完成学业。
1994年,她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关于“希望工程”的报道,得知“400元,就可以帮助一个西部孩子念完小学”。这个参加过地下党,做过小学校长的普通离休干部,有了一种揪心的感觉。她立即从工资里挤出了400元,寄到北京“希望工程”小学捐助中心,要求帮助一个最贫困的孩子。随后北京方面帮助她联系了内蒙古的一个小女孩。从此,李老师的“西部情结”便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原单位发放住房面积补差,补给她9000多元。她拿到这笔钱后凑满一万元,全部寄到了北京。北京捐助中心帮她联系了5个中央民族大学的贫困生。此后两年中,她又寄去了4000多元,直至5个学生相继毕业。其中一个叫陈兴巧的彝族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李老师继续资助她三年生活费,每年寄2400元。2004年下半年,她又与青海的“希望工程”办公室取得联系,每年出资2400元,资助3个中学生完成学业。
2006年9月,李老师听说学校关工委设立了帮困助学基金后,立即响应,一次就捐款6000元,并承诺以后每年拿出6000元帮助本校贫困学生,至今她已捐款24000元。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她不仅在生活上帮助贫困学生,更在精神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她经常与受助学生联系,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从她仔细收藏的厚厚一叠学生来信可见一斑。她给要求进步的大学生寄党章;跟学习、生活中碰到挫折的孩子谈心、给他们鼓劲;学生毕业找工作也与她商量。她成了孩子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孩子的知心人,孩子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她的生活中。
2001年,常州有一个小学生,父亲因患绝症没钱看病自杀了,母亲打工的微薄工资仅够勉强糊口。得知男孩处境后,李老师毫不犹豫地寄去了1000元,男孩考取中学后,她又寄去1000元,并附信勉励他好好读书。
住在上海的一位老战友生活困难,她便时常寄钱接济,三年多寄出了3000元。
2005年5月,李老师生病住院时,听说血液科病房里住了一位苏大学生,因患白血病急需用钱,她便恳求护士陪她去探望并给了1000元,并鼓励其战胜病魔,祝早日康复。
印度洋地区海啸灾难发生的第二天,她一大早就乘公交车赶到市红十字协会,慷慨地捐出1000元人民币和200元美金,她的行为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008年她通过市红十字会捐款2000元支援雪灾地区;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先后3次共捐出5000元。
2009年老人通过《姑苏晚报》帮助,资助贵州贫困教师叶含胜3000元,并希望与叶老师保持联系,以后继续帮助他。
同住福利院的钱老太患癌症生活困难,李老师首先拿出1000元,同时发动周围的老人募捐,并请求院方给予帮助,钱老太非常感动。
十六年来,李老师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困难人群,至今她已经捐款13万多元。她以自己的爱心行动来实践一名老教师、老党员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执着追求。
李老师平日生活非常节俭,穿的是女儿的旧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月伙食费才200多元,可在助学帮困方面她却慷慨解囊,一掷千金。
老人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种淳朴的同情心,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何况我过去遭遇困难时,也曾得到别人的热心帮助。”老人一生经历坎坷,早年就投身革命,历经磨难;解放后,在家庭和政治上又屡遭挫折和打击,她在溧阳县中学工作期间,被错划成“右派”达22年,直到1979年才平反改正,时年已是58岁的老婆婆了,对此,她深感遗憾,却没有一句怨言,她认为只有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帮助那些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完成学业的学子,也算是发挥余热,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在,当年曾得到她资助的贫困学生,有的已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考上了研究生,在继续深造。这些学生平日与他们的李奶奶一直保持联系,经常写信向她汇报各自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情况。在李老师的爱心感召下,他们在来信中一再表示决不辜负老人的期望,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每每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与成长,她总是喜不自胜。她的事迹再次验证了高尔基那句名言:“给,永远比拿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