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情牵万缕 魂系丝绸——记苏州民建老会员、丝绸史专家黄启之
【发布日期: 2009/7/20 】【来源: 创投离退休中心 】【阅读次数: 4154 】【关闭窗口
    编者按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离休干黄启之同志今年88虚岁,生于1922年8月,笔名一叶,号河清。苏州早期的中国民主建国会成员,苏州老报人、著名文史学者,丝绸史专家。现任民建苏州市委工商联文史委员,民建苏州市委老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潘维基同志是民建苏州市丝绸支部成员,黄启之同志为研究我国丝绸事业历史,默默地奉献精神,使他深受感动。这篇“情牵万缕  魂系丝绸”为潘维基老人撰写,以示对黄启之同志深深的敬意。
 
    提起苏州民建丝绸支部63年会龄的黄启之,人们都称他为是乐于笔耕,乐于和丝绸历史打交道的老人。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他先后担任《苏州市志、丝绸》副主编,《丝绸学苑》季刊的副主编,《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丝绸篇》主笔,因此他享有“丝绸史专家”,中国丝绸活地图之美誉。
    出身于书香之家的黄老,在生活的道路上,走过了极为坎坷的历程。从18岁起,他一面在沪读书,一面在民建前辈黄炎培任社长的上海中华职教社担任练习生。1945年12月起与他人共同出资将当时为民呐喊的苏州《大华报》复刊,并担任经理。由于该报旗帜鲜明,每天都刊载三、五百字的小评,措辞激烈,抨击时弊,遭到了当时的吴县县长多次警告,到1946年6月16日《大华报》遭到查封。
    这时在中共地下党员王绍鳌和民主人士章乃器二人的介绍,黄老在上海参加了刚成立的中国民建国会,《大华报》被查封半个月后,又告复刊并担任了总编辑。紧接着黄老于1947年创办了自备印刷设备的“苏州出版社”,担任经理工作,至1948年10月以民建会员身份参加了由地下党张云曾单线领导的中共苏州地下党的工作,直到苏州解放。
    苏州解放伊始,黄启之同志于1949年5月由张云曾介绍正式以党的同路人身份在中共苏州市委领导下的公安部门工作,1951年4月,因工作表现出色,由华东统战部介绍,上海民建临工会组织部推荐,被分配到无锡苏南行署工业处工作。1953年1月苏南苏北合并建立省政府,又被推荐到省政府工业厅担任轻工基建工作。正当他工作踌躇满志时,厄运从此开始,在内部三查三整、三反五反、肃反运动中,由于他社会关系复杂,接触各界人物层次较广,逐步成了怀疑对象,故被下调到苏州江南丝厂任工作组组长。在55年内部整反运动中竟然被戴上历史反革命帽子,并下放宜兴溧阳农村, 过着十多年屈辱生活。1969年回城后又赶上上山下乡运动,被全家下放到响水农村劳动,直到1979年返城。1982年落实政策并得到平反,回到苏州江南丝厂任职工教师,结束了寂寞与冷遇的痛苦生活。
    在他带着帽子的二十几年中,完全离开了从事文字工作,由于他从四十年代起就对丝绸历史和与丝绸行业人士的长期交往,加上平时手头又积累了不少丝绸资料,因此,他和丝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经几十年的劫难,但仍未泯灭他对丝绸历史整理的渴望。1982年终于被组织上借调到苏州丝绸工业公司编志组从事编史修志工作。直到晚年。编史小组从初始的十人走到剩他一人,他依然执着地工作着。1986年他又担任省丝绸公司编志组编委。1991年出任苏州丝绸博物馆顾问。
    种瓜得瓜,在二十多年中,先后出版了他参与编写的《苏州全国之最、丝绸篇》、《中国衣经》、《中国现代纺织工程、丝绸实用小百库》、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等刋物。在他家中的书橱内至今仍塞满了他编写的众多文集。从1985年离休以来,黄启之同志已编写了我国丝绸史的专著、论文、丝绸出土文物研究等文字不下数百万字之多。他心系丝绸,丝绸的各级组织也给予了他不少的荣誉和奖励,有市丝绸工业局的、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还有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他们都赞扬黄老为修志编纂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央电视台四套、江苏电视台、苏州电视台先后对这位丝绸史专家进行了专题采访。
    沧桑岁月是一种对人们阅历的积累,更是一次新的飞跃的基础,今年已88岁高龄的黄老,虽已满头白发,但依然思维清晰,真像他案板上写的“盛世欣逢建设年,和平事业待加鞭”的诗句一样,仍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写好我国的丝绸史志而忘我地继续努力。
 
 
                ( 作者:潘维基)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