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叫彭淑贞,曾名赵温清,1928年正月出生在湖南浏阳县“马日事变前的同志家”。(家中的两个叔叔都为革命牺牲的)。当时,为了生活,为了上学,不得不改名换姓。我从小就爱唱歌,但是上音乐学院谈何容易,我想都不敢想,我想的只是努力读书做个好学生,将来自食其力不再寄人篱下,就在毕业意味着失业的困境下,是共产党解救了我,1950年3月我参军后成为光荣的解放军文艺战士,部队还送我上了南师音乐系跟黄友葵教授学声乐。
1956年底,复员转天津市文化局。1957年调群众艺术馆,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又进了天津音乐学院,跟黄飞立教授学指挥,并向王昆老师学“咽音”,还上党校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后担任了业余艺术学院声乐教师,农村文化工作组负责人。共产党使我实现了梦想,这恩情我永不会忘,我要终身报党恩,把一切献给党。所以虽历经坎坷,遭受不公,我能挺住,接受一场场严峻的考验,对党坚信不移,忠心不变。只是觉得耽搁的时间太多,所以我曾说,再干20年夺回失去的时光,那时我已经50岁了。
1987年,我60岁,从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退休,就自动“归队”投入到群众文艺活动中去了。我克服身体的病痛,家庭的困难,举办过多次声乐、指挥培训班,带出了几十个合唱队,也推出了一批歌手,他们都在县、市、省、全国获奖,还有一批人从事教育工作,成了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教授、歌唱家。我看到他们的成材比我自己的成绩还高兴,大家祝我永葆青春,我说希望在你们身上,这是真心话。
1996年,在吴县人事局领导下,我走进夕阳红艺术团,后转苏苑街道,历时12年来,我和团员们共演出450多场,观众39万多,我们的节目除选用民族传统经典曲目外,多数是自编自导自演,这样就能及时弘扬时代精神,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作的曲,从香港回归开始,“我们同是中国人”、“喜迎澳门回归歌”、“抗洪救灾”、“抗非组歌”、“飞天圆舞曲”、“奥运之路”、“中国有我”等,都强烈的反映了我们对时代所感动的心声,我还写了“苏州城门八面开”、“欢迎你到吴中来旅游”、“捧上一杯碧螺春”、“沉醉山塘”、“小桥流水人家”等,反映吴中大地风光歌曲。受到大家的好评。
我们团还编了不少小品,如中福云编的“如此消灾”、“拾外块”;林芝珍编的“苏州好婆”;周光美编的“中奖以后”、“讲文明树新风”、“外语风波”;何学秋编的“下岗得福”、“归来”等,都反映了社区的好人好事、文明风尚、倡导科学、反对迷信。我们还有2位一等伤残军人,我们把他们的英雄事迹编成故事宣讲,并发挥他们所长,演出了陈勇轮的“身残志坚舞晚霞”;顾革的“断肢自强唱夕阳”。我们到中小学校去演出,学生们看了肃然起敬,热泪盈眶,校长们总是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思想课。”我们还多次去老人公寓福利院演出,有一次下大雪,我们就进宿舍到床前表演,老人们流着泪说“你们下雪还来为我们演出,真比我们的亲人还亲啊!”,我们还去西山劳教队演出,我说“希望你们好好学习,认真改造,亲人等着你们回家拉!”他们都感动得哭了。
我退休21年来,只是尽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尽了一个群众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在其中也获得了友谊,获得了真情,获得了进步,还获得了身心的健康。艺术团象个和谐的大家庭其乐融融,我们大家老有所乐而来,还能老有所为,又有所成,还受到各级领导各方媒体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厚爱。我感到这点奉献,一个字,值!
我做的事真是为时代所动心,被生活所感情,领导为我搭歌坛,众人为我来助劲。我获得了许多的荣誉:
2001年,获“苏州健康老人”、“德艺双馨”称号、荣立“三等功”。
2002年,评为“吴中区老年道德建设明星”。
2003-2005年,获“苏州市群众文化十佳辅导员”称号。
2004年-2005年获“吴中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年,获“吴中区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称号。“十佳魅力女性”称号。
2007年,获“吴中区十佳新人”、“苏州市百位文明市民”、“苏州市十佳新人”称号。
在此,请接受我深深一鞠躬,感谢领导,感谢大家,感谢时代,感谢生活。
壮心未与年俱老,不信芳春厌老人。成绩属于过去,生活充满希望,有希望的生命是有活力的。有人说退休是第二春的开始,我说80岁后我将进入第三春,如今科学研究高速发展,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造人的各种组织器官,所以我的第三春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我也得过疾病,但都奇迹般康复,如同再造,所以我有信心再干20年,再出一本歌集,再上台吼几声,唱上一曲,享受着美好生活。最后,请让我把“中国有我”这首歌献给大家,也勉励自己,作词韩伟心雨,是我新谱的歌曲。
谢谢大家!
(苏州市吴中区离退休干部 彭淑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