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年77岁,自己戏称年方“二七”,在离休老同志的行列里真可算是年纪轻、资历浅、贡献小的小弟弟。此刻在此发言大有老三老四之嫌,难怪心里有点发虚很不踏实。怎奈从小当兵,“一切行动听指挥”已在头脑中深深扎根,只好听从上级安排硬着头皮上台。何况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更何况在“鲁班”门前弄“弄斧”头还可得到行家里手的指点,于是就斗胆向大伙作以下如实汇报。
实话实说,我离休十几年来基本上做到了“离而不休”:回到原单位我当世界上最“大”的官——退休小组组长;回到家里我是所在社区居委会的顾问兼参谋——有人称“编外的小巷总理”;我若走到机关、部队、学校、别的社区等等,我就是苏州新四军研究会宣讲团和苏州教育局“老园丁”讲师团身兼二职的宣讲员;在本单位离休干部学习组和苏州二郎巷社区跨系统离休干部自然形成的学习组中,我也是同样身兼二职的召集人,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大家交流学习心得、阅读有关文件、听录音报告或看宣传形势的碟片;我有时还会被苏州市老干部局和教育局叫去打打杂差活,做做“临时工”。
综上所述,十几年来我一直这么杂七杂八地忙忙碌碌,几乎又全是不收报酬的义务劳动。难怪领导和群众觉得我属于“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的这类人,于是给予了我不少嘉奖以资鼓励:先后我被评为苏州市沧浪区“十佳市民”、“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社区教育先进个人”,我的家庭也被评为“特色家庭”、“健康家庭”、“学习型家庭”;获得过苏州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积极分子”、“退教协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还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全省老干部先进个人”。半年前,我的家庭被沧浪区老龄委、妇联、共青团、政法委、综治办等单位联合颁发了“平安家庭标兵户”的奖牌,并随后经过市与省的层层筛选推荐,评选上了“全国平安家庭标兵户”。
十年前,我应邀去苏州电台直播室,介绍过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体会,《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等媒体,近年来也刊登过有关我的报道;市老干部局为我拍的照片,也曾参加过全省“老干部发挥余热事迹展”到省辖13个市巡回展出;一份名叫《夕阳红》的苏州老年杂志,前年还把我的半身放大照作为封面人物……
凭心而论,平日连会长、秘书长等头衔我也一概拒戴,只想干点实事。以上荣誉也不是自己的追求,领导与群众既然给予了我,当然也十分珍惜和感激。从离休第一天起,我就屡屡告诫自己:一名受党几十年教育的老党员,千万千万不能在居民中有一丝一毫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或者从此以后解甲归田默默无闻的失落感。眼光不能居高临下,言行不能消极等死,而要以一颗平常心加平等心结成的平民心,以老战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积极姿态,出没于群众之中。
从此,二郎巷社区居委会便常见我的身影,难得两天不去,居委会干部就会彼此发问:“侯老怎么啦?”之所以他们把我当成编外的一员,是因为我的确对社区建设有着真心的关心,深受他们发自内心的关爱。我给自己扮演角色的定位是:创新出点子,善意找茬子;常动嘴皮子,常舞笔杆子。近两年社区开展活动既要求丰富多彩,最好又要不落俗套,不断创新,我为此常帮书记主任想办法、出点子、献计谋。仅以去年纪念建军八十周年为例,我再三思考,搜索枯肠,反复琢磨,终于筹划并指导实施了一个名叫“万民颂军旗,双拥固长城”10项内容的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大型活动有二三百人以上的报告会和文艺联欢会,我还以老一辈的身份去与社区共建单位市十中进行了一场千人的广播讲话。还组织“五老”和学生数十人去慰问驻地解放军,自己还毛遂自荐对300余官兵举办了一场“老战士回兵营,忆传统育新人”的政治拥军讲座;小型活动有组织退休老党员参加建军知识竞赛、社区中小学生走访伤残军人和烈军属、老兵与青少年互动的“清明倍思亲,缅怀烈士情”、不同年代的转复军人开展的“八旬建军佳节来,几代老兵抒情怀”等活动。据我所知,作为基层居委会能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如此多种形式活动的实属罕见,故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赞许。
“善意找茬子”方面主要是对社区工作“挑刺”、“找毛病”,反映居民意见,诚恳提出建议,为的是进一步改进工作,因及时而中肯社区干部们都乐意接受并立即改正。此外,在“动嘴皮”、“舞笔杆”方面,居委会要参加演讲赛或征文赛,我就代写讲演稿和征文稿;居委会要进行文娱演出或参加街道、区的文艺会演,我就自编自演结合全国形势或反映二郎巷实际生活的节目,居委会几次换届选举都由我当大会主持人……十几年寒来暑往,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曾经换了5届,我这个智囊参谋却总是不选连任,乐此不疲。
苏州市小有名气、媒体上常见的二郎巷居委会,先后荣获过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社保工作示范社区”、“科普文明社区”等省级荣誉称号。市区级的奖牌奖杯就更是数不胜数了,这些成绩自然是大多数干群共同努力的结果,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并非顺便搭车的坐享其成者,而是曾为她的发展进步添砖加瓦洒下过几滴汗水的参与者。
作为两个讲师团的成员,我首先抓紧的是自身学习,每日学习时政都在两小时以上。我一直认为蚕不吃桑叶是吐不出丝的。我还认为国家建设提倡又好又快,宣讲也应“好”字当头,提倡“又好又多”,把效果摆在第一位。为此,在宣讲前我总要通过与领导交谈或小型座谈先摸摸听众的基本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我还认为宣讲必须全情投入,如果自己都感动不起来又怎能感动别人?我还比较重视语言的生动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经常运用成语、谚语以及俗语和歇后语,也经常将朗诵、歌曲、快板、相声等艺术手段穿插其中。例如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座,我分成建党初期、北伐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个时期,为每个时期创作了一首朗诵诗,并再为每个时期寻找一首当时传唱的革命歌曲。按历史先后为序,依次用朗诵与唱歌为主线宣传党的光辉史,很受听众欢迎。每场报告除开头和结束时属礼节性的鼓掌外,当中自发的热烈掌声会有10次上下不等。有同志说,我们不只是在听报告,同时也是在艺术享受。
近阶段我正在宣传中共十七大的精神和喜迎北京奥运的内容,我像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那样,将十七大报告原文也整理成表格或纲要分发给大家,还特别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宣讲方式,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满意效果。我事先写了4张方形字块,每个字都由同样的3个字组成。(出示字块讲解)第一个是“鑫”,因《人民日报》在十七大闭幕时发表的社论中指出,十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团结、胜利、奋进每一点都比金子还珍贵,所以堆成了一座黄金的金字塔。第二个是“晶”,十七大报告通篇讲了昨日(三个“深刻铭记”)、今日(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和明日(十七大以后的任务),所以三个日组成了“晶”。第三个是“森”,因每个“木”字的一横一竖是个“十”字,一撇一捺是个“八”字,这个“森”就是十八乘十八再乘十八,证明十七大报告的初稿和修改党章的草案稿,都是经过几上几下党内外众多人士反复征求意见修改而成,是群众智慧的结晶。第四个是“众”,因中共中央在十七大闭幕后发表过一个重要通知,它要求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依据通知党员干部要带头学好,这就是上面的“人”,下面左边的“人”是各行各业的党内外人士,右边的“人”是指通知中强调的青少年学生,对他们要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我就是这样用四个字为线索讲活了所讲的内容,深受听者欢迎。
我在宣讲和谐奥运时,当众展示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诗歌(出示并朗读):众志成城胜三军/人健国盛惠万民/共兴中华志气同/建设祖国献赤心 和平稳定老少欣/谐美神州皆欢迎/社会心理不深奥/会战夺金祝好运。当我朗诵完后全场响起掌声,紧接着我再提示大家,这是一首既“藏头”又“隐尾”的诗,即主题思想隐藏在每行诗的第一个字和末一个字,将它竖起来读,就是:“众人共建和谐社会”、“军民同心欣迎奥运”,这个意外的惊喜发现,再次又响起更加热烈的掌声。今年5月19日早晨,我原定去园区星海学校进行升国旗讲话,校方已做好充分准备。18日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抗震救灾全国哀悼日及降半旗的通知,原来《笑迎奥运圣火》的讲稿显然已不适宜,宣讲团通知我这次国旗下讲话暂不进行了。我却在19日凌晨三时起床,突击写了一首题目叫《半旗下》的诗歌。当天升半旗时我深情的朗诵赢得2800名师生的空前感动,因身临其境,故收到特好的宣传效果。开头与结尾是这样的:(朗诵)五星红旗,缓缓地缓缓地升向天到顶后,又降至旗杆的一半/半旗下的头颅,低低地低低地默哀/低垂到颈椎向下的极限/13亿颗心啊,痛痛地痛痛地滴血之痛/痛在全中国的心间、心田、心底、心坎 半旗之下,让我们举手握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救灾抢险,重建家园/“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炎黄子孙震不跨、抖不碎、吓不倒、压不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华儿女同舟共济爱心永相连。
同志们,从上可以看出,我前面提到的“常舞笔杆子”不是无中生有的事了。我远在上世纪50年代起就陆续在市一级和军队内部的报纸上发表过一些诗文,1956年《温州日报》的副刊上有一期竟为我一个人出过专版。离休以后在各级报刊上我又新发表了大小稿件300余篇,其中征文作品获奖就超过40篇。致于“常动嘴皮子”这一点也可从以下数据证明:2006年我宣讲了19场,听众7730人次;2007年大小讲座21次,听众有6440人次。每次宣讲结束,常会出现两种类似体育运动的动作:一是田径的短跑,一是太极拳的推手。因为拒收讲课费我总是在前面“逃”,组织讲座者在后面“追”;等相遇之后两个人的手臂和手腕推来让去好一阵,就像是在练太极拳的推手动作了。我的切身感受是台下婉拒收费比台上作报告更累,幸亏我春夏秋冬每天坚持体锻,加上多多少少注意点科学养生,例如不沾烟酒,生活有规律等,别人看我是70多岁的年纪,60多岁的身体,50多岁的心理,所以尚有一定的体力能应付忙而不累的社会活动以及在“短跑推手”中最终会制服对方。
有好多知己曾对我不止一次说过:现在是市场经济,只要合法经营诚实劳动,一切收入都是合理合情合法的,你为什么这样固执呢?我的回答是:党和政府给咱们离休老干部的种种待遇比比企业退休的人员和下岗者已经不低了,加上自己知足常乐,身居陋室心安理得,生活上更无苛求和奢望,怎好意思再收“外快”呢?
我不仅不收“外快”还多次为救灾帮困捐资,并做到原单位和社区同时捐,瞧,连献爱心也搞“身兼二职”了。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先是在单位和社区各捐100元,后来交特殊党费,又在关系所在学校再交2000元。其实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我就汇去过200元,这笔捐款相当我当年好几个月的全部工资;隆尧县民政局寄来的感谢信,至今我仍保存着。每当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超生的烦恼》、《讲诚信,知荣辱》等参赛获奖和征文得奖以及自己评为先进后所得的荣誉证书我留下作纪念,每次二、三百元的奖金则全部留给居委会。有幸我的老伴非常理解和支持我,除包揽了绝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外从不拖后退泼冷水。记得第一次捐出奖金居委会干部也坚决不收,几经推辞他们背着我用这笔钱买了“礼品”送货上门。当我在阳台上看见书记和主任提着大包小包上楼,敲门时我故意只开里边的房门而不开外边的防盗门,于是门里门外展开了几分钟送方与收方的大辩论,最后我这个倔老头舌战获胜,因我掌握着是否开门的主动权,他们只好吃了一碗内心感动的闭门羹后,拿着原物撤退了。这也叫“典型引路”此后这类好心的轻喜剧就没再重演过。
同志们,以上“丑媳妇”的噜嗦汇报、敬请德高望重的现代“公婆”们批评指正;以上小弟弟的显丑“弄斧”敬请技术高超的“鲁班”大哥们不吝赐教。今后我决心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内,理应继续保持革命晚节,虽温度不高仍要发挥余热。力争让老党员的灵魂永不变色,面对老干部的光荣称呼毫无愧色,让今后的言行举止毫不逊色,证明老战士的军装永不褪色。
谢谢大家!
苏州市教育局离休干部 侯成军
2008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