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大要领,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在交流中体认和借鉴,现与大家分享,诚望指正。
1、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同虚领顶劲,是太极拳十大要领之首。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虚灵顶劲,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太极拳论中关于头部的“顶”、“顶劲”均为名词,不是动词。太极拳前辈们就是怕后人误解了“顶”的意思,才又提出了“提顶”、“顶头悬” 、“神贯顶”等论述。太极拳论中用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 十二个字概述了太极拳身法的立身中正。可见,虚领顶劲既是立身中正的要素,也是心静用意,提领精神的关键;同时还关系着气息的升降开合和周身的松沉轻灵。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微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气贴于背也。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能含胸则自能拔背,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即往下沉,两肩中间脊骨鼓起上提;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拔背能使肩背的部分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能使脊柱和脊柱两边的膀胱获得很好的锻炼。
3、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垂肘的前提是沉肩,所以肘不能悬起,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坠肘就是要使肘关节松开,上肢气血更加流通。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的同时,将两肩井穴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沉肩坠肘通过对血管的交替挤压与放松,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能保护胸肋部的要害部分,并使攻防两宜。
4、松腰养气
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松腰即可养气,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腰为一身之主宰,所谓“腰如车轴气如轮”、“命意源头在腰际”,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腰松开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太极的功夫在脚下,松腰则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5、分清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清虚实为第一义。分清者,清楚也;虚实者,变化矣。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久练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如在左右旋转时,重心移至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重心移至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站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所以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
6、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以意行气,用意不用拙力,是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肺呼吸的空气。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太极拳是意气运动,以意行气,以气催形是一个漫长过程。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可以说,太极拳所有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7、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上下相随的概念就是节节贯串,强调在动作中要上下呼应、左右顾盼、前后照应,突出手、眼、身、步的整体协调运动,一处动处处都动,一处静处处都静。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全身无处不动,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滔滔不绝,动中有静,静中有韵,明朗豪爽;说停,周身都停,身体稳健似巍峨屹立的高山,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故动静分明,静中有势。
8、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外形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内外相合首先是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称为周身六合。内外相合就是在周身六合的基础上,使皮肉筋脉骨、五脏六腑、心神意气相合为一。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才能使太极运动周身一家。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神意贯顶;属于外者,周身轻灵,由脚而腿而腰,沉肩坠肘,气达指端,节节贯通。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9、招势相连
招势者,一招一势也;相连者,绵绵不断矣。招势相连在太极拳的整体锻炼中,从起势到收势,一势连一势运转不停,一气呵成。打一整趟太极拳,不仅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势之间,自始至终,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贯串一气,内劲不断,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浑然而成。招势连得不好就会出现“断续”,因此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在两个动作之间,先一折,再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势,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
10、动中求静
动中求静,指在太极拳的锻炼中要体会虚静的状态。太极拳是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一如的整体运动。太极拳是在绝对、永久的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外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气力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之中求得相对、暂时的静,并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调理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倾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从而动中求静,而又静中求动,静待其动,以应御外来之动,一举制敌。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即虽动而静,视动犹静。待招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地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着,阴阳开合;静心听着,天机流动;静心看着,浩气旋转;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从而实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之境界。
姑苏区处级退休干部 张高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