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1968年8月,我插队到了农村。做教师的父亲在我下乡的箱子里放进了我读过的课本,嘱我农闲时翻翻,不要把所学知识丢掉。农村的文化生活是十分贫乏的,看生产队里的一份《新华日报》和解几何题是我高强度体力劳动后的最好休闲与乐趣。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我这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是没有资格被贫下中农推荐进厂和升学的。到国家恢复高考时,我又已成家有了孩子,生活重担让我只能放弃报考的机会。一直到1979年5月,父亲从教师队伍退休,按当时国家政策,我才“接班”离开农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幸亏我在农村的11年时间里,能听从父亲的话,时常看看中学里的课本,没有把所学东西全丢掉。这些知识让我顺利地考取了无锡洛社师范的在职函授学习班,拿到了中师毕业文凭,我终于有了做小学教师的合格学历文凭。冬去春到,寒来暑往,以后的几年,学校领导一直叫我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所任教的语文学科成绩也总能进入全镇同级班级的前几名之中,对学生、对学生家长、对学校领导的信任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为学校每年的“四率”达标做了我应做到的事。1987年的教师节,我成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我知道:是知识在助我成长,是知识在让我快乐且满足地成长着。
退休后,我空闲的时间多了。父母亲传承给我的喜读书报的习惯,居然还让我成了它们的“粉丝”。自己订了《扬子晚报》、《报刊文摘》及《炎黄春秋》杂志,市老年协会又送了我《老年周报》。每天上午我还要看电子版的《城市商报》、《苏州日报》和《姑苏晚报》。这三份报纸上的“春来茶馆”、“晚晴”、“沧浪”、“怡园”,这些版面上的文章都是我所喜欢的。市图书馆里的阅览室,更是我最喜去休闲养性的地方。一杯茶,一本书。每一本书都象是向我打开了一扇窗户,窗户里能够让我看到历史上的兴衰成败,生活中的甜酸苦辣,能让我静静地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交流半天,所有的尘世杂念在这时都化作了云烟。颐养天年,快乐无比。
我喜欢读书看报,主要是为了在读书看报中增长知识,弥补我年轻时读书少带来的遗撼。去年,在我市退教协会举办的迎国庆读书知识竞赛上,当我用平时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我们的团队一举夺得一等奖时,我们是多么地快乐且满足呀。
说实话,我还很想把这读书看报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所以,当我看到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在我们大人的影响下,不迷恋电视和电脑,也喜欢沉浸在家中二千多册的藏书中时,我心中是多么地快乐且满足呀。
看着别人写的佳文,我的手痒痒的,也在键盘上敲出了一行行自己喜欢的文字。毎当看到自己写的文章发表出来,如“秉烛之明”还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心中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这也是最让我快乐且满足的事。
读书看报成了我退休生活的一部分,有书香为伴,举目皆学问,我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一天都是那样快乐、充实。
(张家港市退休干部 张祖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