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陇上行——古代文化寻踪手记(二)
【发布日期: 2014/11/11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2685 】【关闭窗口

     “陇上”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宋代蔡挺的《喜迁莺》一词中:“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这里的“陇上”主要泛指今陕西西北部和甘肃一带。记得年轻的时候,我曾读过一篇叫《陇上行》的散文,文中描绘的那悠悠驼铃、大漠落日和传奇故事深深地打动、吸引着我。随着西部大开发旅游热潮的涌动,我随大家也进行了一次陇上之行。现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穿过八百里秦川,沿着古丝路西行,第一重镇就是甘肃的天水。这里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也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最古老的文化为大地湾原始部落村落遗址(仰韶文化),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的出生地。在天水西关的伏羲庙里,神龛之中的伏羲像为圆目、浓眉、深须,全身披满绿叶,表现了那远古洪荒时代的原始和质朴。伏羲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一皇,她与女娲有什么关系?目前有多种说法,但从70年代考古学家在吐鲁番唐代古墓中发现的一副精美绝伦的《伏羲女娲图》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图上他们各自用一只手相抱,两眼相向,面部微含笑意,表达了一种“眉来眼去”、“眉目传情”的效果。因为他们是人首蛇身,画面下部呈现出的是相缠相交的蛇尾,是男女间的交媾,连续三交,而仍意犹未尽。

    天水北面平凉市近郊有个崆峒山,它不仅以其崆峒武功和剑术著名,而且以神奇的传说和秀丽的风景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据古典书中记载,广成子、赤松子曾在此修炼成仙,又有广成子是老子的前身之说,故崆峒山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翌年就登上崆峒山;汉武帝六次出入陇中,两次登上崆峒山。1986年总书记胡耀邦到此欣然题下“崆峒山”三个大字。沿着朝天门拾级而上,一路上皆为宫、观、梵、刹,最有趣的是“黄帝问道处”。传说黄帝曾三次来此问道,赤松子点化黄帝说:“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黄帝受此启发,以膝代步,从山下一直跪到这里。广成子被黄帝的诚心所感动,遂将真道传授给了他。现在石阶上可以看到小小红红的石子,就是当年被黄帝的血染红的,名叫“血儿石”。 

    过了天水,就是著名的瓜果之乡——兰州。兰州是古丝路上的通津要邑,对沟通古代中原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兰州过黄河,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它东起乌稍岭,西抵玉门关,全长约1000多公里。廊里有绿洲、流水,也有戈壁和沙漠,地势平坦,物产丰饶。整个“走廊”像嵌鑲在甘肃北部的一条绿色飘带,与丝路之上的生命之源--祁连山终相随伴。而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古称河西四郡)又像四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这“走廊”的绿色飘带上,在历史时空的隧道里熠熠生辉。古老的丝绸之路不仅记录了中外友好往来、文明与发展的不朽历史,同时也在沿途撒下了无数的珍宝,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存:武威北部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被世界各国称赞为“绝世珍宝”、“艺术作品的最高峰”,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张掖的最著名景点大佛寺,以拥有中国最大的室内释迦牟尼卧佛而闻名于世;敦煌三危山千佛洞里至今还保存着历代开凿的492个洞窟、4万多平米的壁画、2400余尊彩塑更是世界艺术瑰宝,光照环宇,特别是“飞天”和“反弹琵琶”的彩色壁画,把我国古代的壁画艺术推向了极致。

    行走在河西走廊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祁连山上的雪景、戈壁滩上的海市蜃楼、鸣沙山下的月牙泉、蜿蜒缠绵的弱水河、大漠上的孤烟和落日等瑰丽奇异的自然风光,你还可以聆听到从那历史时空里传来的幽咽的羌笛、悠悠的驼铃和撼人心弦的传奇故事。早在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大月氏国和乌孙王国的辖地。但由于屡遭匈奴的侵略和骚扰,被迫西迁。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各国共同抗敌。张骞不辱使命,两次出使西域,前后用18年的时间完成了丝绸之路的凿空。第一次使大月氏国,来回途中均被匈奴发现,拘禁达10余年,第二次使乌孙等国,促使其与汉建立了友好关系,而100多人的使团回来只剩俩人。至汉宣帝时,汉朝终于挫败了匈奴的嚣张气焰,管辖了西域36国。

    今天,在我们缅怀张骞这个开启西域英雄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那些为抗击匈奴、开发西域和保护丝绸之路的其他英雄们。如飞将军李广、“细柳营”里的周亚夫、卫青、霍去病等。也不应忘记为构筑和繁荣丝绸之路而牺牲自己青春年华的那些女流红粉们。如远嫁给70多岁的乌孙王作右妻的汉朝公主刘细君和后来嫁给乌孙王的公主刘解忧,她们都为汉朝的安邦睦邻友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一首《悲秋歌》这样写道:“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种发自内心的远嫁异域的哀伤和怀念故土的忧思,扣人心扉,催人泪下,据说,连当年的汉武帝听了都为之动情。

    还记得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吟着这首诗,你可以想象到玉门关外那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边塞苦寒的情形。玉门关现残存面积约600多平方米,是古代西域美玉输入中原的关口,也是丝绸之路的中道。在玉门关南面约20公里的地方为阳关,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阳关遗址的长亭上有一幅对联颇有意味:“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语联摘自王实甫的《西厢记》曲词,写出了古今往来人生旅途上令人伤怀的生死离别和无可奈何的心态。站在长亭之上向西遥望,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曲》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依依惜别、沉重伤感的诗句来。的确,从阳关向西跨越一步就是西域,就是戈壁,就是一种与生命的挑战!

              作者:市侨办原副主任郭家云(2000年10月作,2012年修改)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