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茅山行——江苏句容茅山道教仙境游记
【发布日期: 2014/11/11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2653 】【关闭窗口

    由于工作关系,过去我常往来于南京与无锡之间。但每每行至句容和金坛两县交界处的茅山附近时,总会情不自禁地缅怀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茅山抗日根据地领导军民浴血奋战的情景。两次我专门下车,参观了新四军茅山抗日斗争历史纪念馆。时间一晃20多年过去了,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和人们信仰的多元化,每天到这里的人们成千上万,但大都不是冲着茅山的抗战胜利纪念碑、馆而来,而是欲睹茅山令人目眩神摇的“神仙府”、“宰相家”的风采。

    茅山,因山地曲折似“句”字,也称句曲山。如王安石诗中就有“人间已换嘉平帝,地下谁通句曲天?”之句。它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传说西汉时,陕西咸阳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曾慕名来此采药炼丹,救民济世,并得道成仙,从此称茅山。茅氏三兄弟也被道教尊奉为“三茅真君”。

    茅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大小溶洞深幽,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自然景观十分秀丽,尤以“九峰叠翠”和“华阳洞”最为著名。明代诗人王鏊在《登茅山绝顶》中描写道:“大峰小峰连中峰,当天削出青芙蓉;一朝忽立九霄回,百丈已度千岩重。思昔飚轮同驾鹤,只今云气犹成龙;遥遥长史复何处,欲向华阳洞里逢。”茅山主峰为大茅峰,海拔372·5米,登临其颠,可以东望太湖,西观赤山。峰顶上的“九霄万福宫”,为茅山第一大观。殿宇金碧辉煌,宫观结构谨严,始创于东汉时期,主祀三茅真君。茅山溶洞成群,华阳洞为其最大的石灰岩洞。相传三茅曾在此洞内得道,洞上方刻有“华阳洞”三个大字,为苏东坡手迹,每字约一平方米,壁上另有名人石刻20余处,韩愈、王安石、康有为等都留下了诗词墨宝。

    茅山与龙虎山、阁皂山并称为道教符箓派三大名山。茅山道教自成一体,称为茅山派或茅山宗,它与龙虎宗、阁皂宗合称为正一道,宋元时期,与北方的全真教一起成为道教发展到后期的两大派系。茅山教是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始创,他在茅山隐居修道40余年,使茅山成为了中国东南道教的中心。其人学识渊博,著述甚多,为梁武帝的咨询顾问,世称“山中宰相”。故茅山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说。

    “道祖广场”是近年来新建的道教景观,共分四层。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老子坐像(高99尺、重160吨),由226块铜板焊接而成,高高矗立在广场的最上层,他的身后是紧贴山壁而建的文化长廊,以彩绘、石刻、壁画、板雕等形式,向前来观瞻的游人介绍茅山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

    伫立在庄严、睿智的老子坐像前,吟读着镌刻在石壁上的《道德经》,颇有感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方面为中华民族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这样一位通晓自然奥秘,洞悉世运起伏,启华夏之绝学,立万世之道范的智者而自豪。另一方面也在为历史上一些人抓住老子的只言片语、望文生义,诸如“消极厌世”说、“阴谋权诈”说、“愚民政策”说、“复古倒退”说等曲解和误会而愤然不平。

    事实上,老子与孔子一样,同为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如果说“不懂得孔子就不懂得中国文化”的话,那么不懂得老子同样不可能懂得中国文化。从老子《道德经》里所阐发的“道生万物”的宇宙观、“效法自然”的人生观、“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独特深邃”的辩证观,就足以说明,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深沉的智慧结晶,他以“道”为核心,以“阴柔”为基本特征,以“自然”为最高原则,提出的一整套博大精深的理论,长期以来犹如光芒四射的明灯,照亮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不是吗?比如“汉承秦制”就是老子“无为而治”哲学思想的伟大实践。所以,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指出:细读中国几千年历史,大家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内在真正的实际领导思想是黄老之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则是孔孟思想,儒家文化。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另外,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即每当时代变化乱到极点时,出来“拨乱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运用的都是道家思想。如春秋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期的张良、陈平,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魏征,明代的刘伯温等。在帝王中,如汉文帝刘恒,清朝的康熙,都是善用“黄老”的高手。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热的兴起,老子也开始走进普通百姓的心里。放情丘壑,徜徉绿野,远离城市的喧嚣、世俗的浮华;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寻一方悠闲的净土,已经成为现代人重新审视生活的共识和选择。祈愿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案头,走出家门,逍遥在山水悠悠的道教仙境里,让那些沉浮、那些跌宕都成为过去,让心灵回归到最初的清澈和纯净,让原本属于我们的蓝天和白云,快乐和自在重新还给我们的生活。

                         作者:市侨办原副主任郭家云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