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郭家云:秦 川 行 ——古代文化寻踪手记(一)
【发布日期: 2013/5/24 】【来源: 市侨办 】【阅读次数: 2859 】【关闭窗口

 

    发源于甘肃鸟鼠山麓的渭河,为黄河上的最大支流,它与陇海铁路一样,横贯陕西中部“八百里秦川”。千百年来,用它那川流不息的河水,像乳汁一样哺育了渭河两岸世世代代的人们,铸就了关中平原华夏历史的神奇与辉煌。今天,让我们沿着渭水流向,跨越历史时空,在畅抒怀古之情,留下美好记忆的同时,也许能追寻到我们现实所需要,哪怕仅是一点点能引起启迪和净化的东西。 
    过了大散关(宝鸡市大散岭上,自古为川陕咽喉)向东北走,不远就到了宝鸡渭河天台山风景区。这里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是当年炎帝诞生、活动、逝世的地方。所以,到了这里你大不必急于去浏览郊南的自然风光,应该先拜谒一下神农祠、炎帝陵,倘若你心有灵犀,说不准还能和先祖们的亡灵对话呢!炎帝是姜姓部落首领,后向中原地区发展时受阻,在阪泉(今河北涿鹿)被黄帝打败。他一生两大历史功勋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那就是制作了耒,教人耕作,发明了农业;寻找百草,为民治病,发明了医药。 
    宝鸡是人文景观最古最多的地区之一,如著名的岐山周原(西周城)遗址,扶风境内的西周墓,都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周,最早是商王朝的一个侯国,至古亶公(周文王祖父)时搬到岐山周原上,修筑王城,设置官吏,苦心经营,周原在当时成为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城市,称为“京师”。后人就沿用了这个名称,把国都也称为“京师”或“京城”。位于扶风北约10公里的法门寺值得一览,它始建于东汉末年,号称“关中塔庙之祖”,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宝鸡素有“川陕甘咽喉”之称,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诸葛亮伐魏,六出祁山的故事就发生在岐山县南20公里的五丈塬上。五丈塬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地形险要,可攻可守,是军事家摆兵布阵的好地方。塬高40多丈,东西宽一公里,南北长3·5公里,为一狭长的黄土塬,因狭窄处只有五丈,“五丈塬”故此得名。诸葛亮第五次出兵祁山时驻扎在此,由于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因身体不支,病死在五丈塬上。六出祁山,实际上只有五次,有一次是防御性的。诸葛亮用其战斗的一生实践了他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诸葛祠里有一幅对联最能概括他一生的重大业绩:“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塬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想报三愿;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圭,水面偏能用水攻。” 
    沿渭河继续向东,就到了关中平原上最古老的城市--西安。在历史和文化的坐标上,西安是中国版图上一处古朴神奇,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是周秦汉唐的政治中心,有“长安自古帝皇都”之称。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历代王朝都把关中视为风水宝地,从西周到隋唐共13个王朝曾在此建都。历经3000多年的古城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合称为世界四大古都。当你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就会感到威武雄壮的历史画面熠熠生辉,耀人眼目。自周以来历代王朝在这里上演的一幕幕历史活剧所遗留下来的文物胜迹,足以使你大开眼界,魂魄飞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世界。俗话说:“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话还真没错,西安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那些至今仍高高隆起于原野之上的帝王陵冢,就像一座座丰碑,一座座山峰,标志着一个个历史的刻度。作为一种文化,它反映和揭示了我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但历史终究是人民创造的,这些陵墓作为历史的见证,连同西周的青铜器、汉代的石雕、唐代的金银器、宋代的瓷器及历代碑刻等稀世珍宝,无一不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环。 
    西安不仅是古国文明的象征,华夏民族的摇篮,也是当年丝绸之路的发端。所以,当你游览了古城墙、半坡村遗址、兵马俑、华清池、大小雁塔的时候,如有闲暇请别忘了到“回坊”走一走,那里有丝绸之路的“活化石”。回坊在城内东北一隅,聚集着30万回族同袍。那是盛唐时期大量的波斯商人来长安经商,一部分眷恋京城的繁华定居下来的后裔。当华灯初放的时候,回坊每一条街都是香气弥漫,食客云集,它以浓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围,为古城构筑了一道特异的风景线。 
    过西安沿渭河继续东进,就是著名的西岳华山风景区。到了这里你会自然联想起大诗人李白“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诗句。华山,又名太华山,站在潼关之上极目远眺,华山宛若一朵盛开的莲花,极其壮美。潼关为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之要冲,东汉时设关,为古代之军事要塞。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形容它险要的山貌水势:“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上联说的是华山的三大主峰(落雁峰、莲花峰、朝阳峰)高高矗立在周围,就像凭槛而立的卫士;下联则讲弯弯曲曲的黄河之水滚滚而来,就像环抱着关隘。在华山以北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供奉西方之神少昊(我国古代传说中管理西方的白帝)的庙宇—西岳庙。该庙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殿宇雄伟,古柏参天,是历代帝王拜谒华岳的神庙和巡视陕西的驻跸之地。庙内有一棵“青牛树”,相传周昭王时老子西行途中曾系牛于此。 
    过华山风景区向东,就到了老子当年著述《道德经》的地方--函谷关(我国最早的雄关要塞,现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境)。这个西起大散关,东到函谷关的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就是历史上以土地肥沃、农业发达闻名,号称“八百里秦川”(实际长约360公里)。春秋时期,这里是秦国的辖地。由于郑国渠的修建,把泾水与洛水连接起来,西高东低,农田能自然灌溉,关中平原一时间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天下粮仓,领先于川西平原而最早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美称。 
    时空悠悠,岁月如歌,走完了这块神奇而又富庶的土地,虽然有些意犹未尽,流连忘返,但还必须道一声:再见了,美丽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再见了,关中黄土地上的铮铮汉子!渭河之水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骄子,巍巍华山打造了华夏儿女坚韧不屈的民族脊梁。你们曾经为祖国的过去赢得了荣耀和骄傲,相信也会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为祖国铸就更新更大的辉煌。因为我们始终信奉毛主席的一句话,那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苏州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