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的张翰《杂诗》:“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唐宋以后园林一词才广泛使用。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内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筑山、叠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等组织一个富有情趣的美的环境和休憩境域。它有古典、现代之分,就古典园林来讲,又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之别。皇家园林的主要代表作,为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私家园林的主要代表作,为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在中国的园林建筑中,能独树一帜的、成就最大的、饮誉中外的就数苏州的古典园林了。自古以来苏州就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2000年,苏州已有9处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有人说,体现中国人自然观的最好例证莫过于古典园林了。“虽为人作,宛自天开”,这就是苏州园林的魅力之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对苏州园林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间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理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刻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苏州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据《苏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苏州号称半城园亭。明代苏州有园林271处,清代有130处。苏州至今还保存有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分别代表宋、元、明、清时期的园林风格,反映了不同朝代园林艺术的特色。苏州园林的繁荣与发展,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山温水柔,绿野平畴。太湖襟带西南,烟波浩渺,濒湖渚山逶迤西南而达近郊。由于环境使然,历代名流多愿来这里置田买地,营构栖息;画家匠师则撷山水精华,融诗情画意于古城内外,引清流、叠奇山、筑堂构、植花木,营造出了一处处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虽然与华北皇家园林都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建筑风格迥异。一般来说,皇家园林以规模宏大、真山真水、富丽华采取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精致、曲折多变、清幽淡雅见长。如果你是刚从北方来,欣赏苏州园林时不妨转换一下视角,了解一下苏州园林的组景特点,那么游览时你就会沉浸其中,兴趣盎然了。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特点,以我之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水为主,讲求取法自然。苏州历来有水乡泽国之称,苏州园林也往往因地制宜,大都以水为主,因而主要建筑十之八九傍水临池,倒影生辉。沧浪亭便是一例。沧浪之水不同于通常所见的园林之水深藏于园林之中,而是环绕在沧浪亭四周,水与园林宛若天然浑成,无半点人工雕凿之感,水流自然澄澈,水中游鱼戏逐。沧浪之水在脚下缓缓流淌,你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又将流向何方,但是你能真切地感觉到它的生命,它的活力,这就是自然。苏州园林中无论以水为主还是以石为主,讲究的是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意境。如有假山王国之称的狮子林,奇峰异石遍布,几乎每一石都耐人寻味,引人遐思,也堪称“造”出自然的典型,到了那里你就会产生“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山林中”之感。 二是匠心独运,做到移步换景。苏州是个小城,所以苏州园林的规模也不大,如残粒园仅有0·014公顷,拙政园也不过占地50多亩,算是苏州园林的大哥大了。因为小,就不能直白、一眼尽收眼底。所以造园家们就调动含蓄、抑扬、曲折、暗示等手段,运用分区、借景、对景、障景、漏景、夹景等手法,进行主观再创造,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实际空间的感受。使游人产生有移步换景、咫尺天地、别有洞天的处处新鲜之感。好像苏州的能工巧匠们还颇谙“景愈藏,意境愈大;景愈露,意境愈小”之奥妙,踏进苏州园林,叫你一眼望不到其终,利用山、木等屏障等巧妙地组景、构景,使你真正明白什么是曲径通幽、什么是豁然开朗,什么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小家碧玉的网师园,占地不到9亩,但由于区分层次,幽深曲折、玲珑精致,令过往游人叹为观止,可堪称苏州小园林之极品。 三是布局精巧,注重文化内涵。苏州的园林大都是退隐的士大夫阶层和名流雅士私人建造的,其主要功能在于修身养性,闲适自娱。因此,园林的布局既要考虑到游览观赏,又要兼顾到居室、宴集之用。如拙政园的布局非常注意到主体建筑与中心轴的安排。以远香堂为中心,轴线十分清晰,其它亭台楼阁,高下相映,投向中心,融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园主多是文人学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所以在园林布局上不仅要突出形式美,而是要通过外观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换句话来说,就是更注重园林建筑艺术与园林文化内涵的统一。如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的设置以及大量的雕刻、绘画等,它们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也蕴藏着传统的思想、文化、历史等知识,籍以彰显园主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清高风雅。
作者:苏州市侨办原副主任 郭家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