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三”在汉语里也常用以代表多数;这里三张口排成个品字,“会意”:自然是众多人张大嘴巴在讲话了。讲什么?分辨是非也、品头评足也、品味菜肴也……国人讲究“吃”,所以就从“品味”开始——但主要讲的却又不是——或“不止于”是“吃”。
一切动物的生存第一需要都是“吃”。为什么唯独万物之灵的人,却把“食”排在“衣”之后呢?我想,除了“人猿相揖别”后,从一小块“遮羞布”开始,逐渐布遮全身,因而失去了保温的体毛之外;“衣”还代表着一个人的“地位”呀!虽然,地位高未必“品位”就高。
我国封建了几千年。所以国人过分看重“地位”,而且“虚荣”,特好“攀比”。而今,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便有相当一部分人“未富先奢”,衣食住行都讲究品牌,以至假冒名牌屡禁不绝;国外甚至专门炮制了所谓“血燕窝”以“投我所好”,真令人哭笑不得;却也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真正的名牌,原本缘于价廉而又物美;那些天价的“名牌”,却往往是靠大量广告和大量孔方兄“公关”而“炒作”出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哪一个实事求是“理性的消费者”,会去花那个冤枉钱呢!更不用说“自欺欺人”地去买假名牌了。
更何况,一个人能否受到绝大多数人的由衷的尊重,关键不在于他是否有权或有钱,而在于他是否由衷地尊重绝大多数的普通群众,这才是关键。即使你拥有的钱财,确乃光明正大地挣来的,也离不开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维护,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呀;开名牌“宝马”仅仅证明你有钱,只有严守“红灯停、绿灯行”、过斑马线主动减速让人、“左转弯”也能按规定“靠右走”,才能证明“品位”高也。倘雨天遇积水也不缓行,以至溅得行人一身水,甚至撞伤人还耍横,那品位只能等同于禽兽了!
说得轻松点,这也就是每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问题。苏轼诗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杜甫写虢国夫人“素面朝天”则是“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总而言之,要受人尊重,确实是:不靠“品牌”靠“品位”也!
然而,请细细品味品味——这真正受人“由衷尊重”的高“品位”,究竟是“权”能获取到、还是“钱”能买得到的呢?
作者:金阊区离休干部 张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