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席德泉:扬州疗养有感
【发布日期: 2011/8/4 】【来源: 常熟市 】【阅读次数: 3659 】【关闭窗口
 
有关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事
 
常熟市离休干部  席德泉
 
    四月初,在组织的关怀下,常熟市委老干部局组织我们170多位离休老干部分两批到扬州疗养。扬州是个有249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城,又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地理条件优越,城市精致秀美,经济文化发达,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的现在。在扬州我们参观了“双博馆”后,对扬州的古今更感惊叹。在游览了古运河后又勾起我对一件历史故事的遐想,那就是隋炀皇帝开凿运河下扬州看琼花的事。为了弄个明白,回来后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现整理出来,供大家一睹。
    我小时就听人说,隋炀帝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相传有一天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一种非常漂亮的花,但不知道这种花叫什么名字,产在什么地方。醒来以后,就命令人把他梦见的花画成图形,张榜寻找认识者。正好曾在扬州见过这种叫琼花的王世充在京城,王便揭了皇榜进宫门,对隋炀帝说:这叫琼花,长在扬州。隋炀帝大喜,随即下令,兴师动众,开运河、造龙舟,带了萧皇后及嫔妃们到扬州看琼花。可是待隋炀帝来到扬州,满树琼花皆凋落。嗣后爆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隋王朝就此崩溃,隋炀帝也死于扬州。因此,也有了“花死隋宫灭,看花真无谓”之说。琼花确实不多,唯独扬州,现在琼花成了扬州的市花。
    隋炀帝真的是个昏庸无道的君王吗?真的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启动这浩大的工程,开凿运河吗?隋炀帝真是因为开运河、乘龙舟到扬州看琼花而造成国家和他本人的灭顶之灾吗?
    隋炀帝,名扬广(公元569一618年),隋文帝的次子。在位14年,是一个有争议的君王。褒贬不一,功罪参半。在治理国家方面:他率兵灭陈,统一中国;开凿运河,南北贯通;西巡张掖,畅通丝路;开创科举,选拔良才。但开凿运河,工程浩大,不恤民劳;开疆扩土,功过参半,损兵折官;推行科举,整饬吏政,得罪关陇;三征高丽,过重国体,天怒人怨。结果是兴也炀帝,亡也炀帝。以下我把几个事件,分述于后:
    一、率兵南陈,一统中国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的兵马都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完成统一大业。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当年符坚率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可是隋军在杨广的统领下,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英勇善战,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一举突破了长江天堑,灭掉了陈朝。博得广大人民的拥赞。史称“天下皆称广以为贤”。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期。要比唐朝李世民指挥大军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一方的小军阀战功更要卓著,隋炀帝杨广在这一点上功劳盖世。
    二、开凿运河,南北贯通
    我国的大江大河原来都只是由西往东流动的。在古代陆路交通工具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开掘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重要。特别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全国统一后,更显得十分必要。当时隋朝的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经济、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包括赋粮)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京都长安和北方的一些军事重镇,这是摆在任何朝代君王面前必须重视的问题。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开凿于公元605一610年(隋炀帝大业六年)。它北起北京南到浙江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四省一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把五大水系连成统一的水运网,全长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它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在现代交通建成之前,自古时中国粮食和其他的物资,四分之三靠这条运河水运。现在也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
    隋炀帝开运河本意也并不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他第一次到扬州呆了半年多,主要是他灭了陈国以后来安抚一下原来陈国的臣民,也炫耀一下大隋的功业;第二次到扬州住了一年多,主要把外国使人和商贾引来看看锦绣江南,也抚慰一下南方的少数民族;第三次为征伐高丽失败,国内蜂火四起,为了躲避与逃命而来,以后一直没走,两年后弑缢于江都。
    开凿京杭大运河历时六年,是个浩大艰巨的工程,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确是一场灾难。后唐韩偓《开河记》中写道:隋炀帝派遣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男丁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5家抽1人或老或少或女子,负担供应民工的饮食炊事。炀帝还派出了5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监工。劳负重、监工急,动不动用棍棒相加,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就惨死了250万。在家的青壮年,宁可把自已的腿打断来逃避官府上门抽丁。
    因此,京杭大运河,也是中国人民的血汗和历史的结晶。建成后的很长时期内对中国南北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对后来经济重心的南移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后人的结论是: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但在运河开通后,隋炀帝造龙舟下扬州,兴师动众,挥霍民财,排场盖世,万民唾骂。据《资治通鉴》记述:隋炀帝首次下扬州从漕梁出洛口出发,龙舟有四重,高45丈,长200丈,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间房,都以金玉装饰,下层为内侍住所。萧皇后乘座的翔螭舟比龙船稍小,但装饰相同。另有9艘船称浮景,皆为三层,作为水上宫殿,供炀帝临朝所用。又有称为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的船数千艘,供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坐和载运内外百司供奉之物。岸上两侧挽绳拉纤的民工达8万余人。拉漾彩以上船只的9000余人称之为殿脚,皆穿锦彩制成的衣服。还有称为平乘、青龙、艇舸等数千条船只,供卫兵乘用,并载兵器、幕帐。整个船队首尾延绵200余里,两岸有骑兵护船而行。一时间山河照耀、旌旗蔽野。所过州县500里都要进献美食,最多有一州县献百种者,极尽山珍海味、水陆珍奇,后宫吃不完的多被埋于地下。
    三、西巡张掖,畅通丝路
    公元605年隋炀帝出兵西发,隋军用计打败了契丹,继而又派兵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东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达昆仑山脉,并对这里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行政区的地方。
    公元609年他又率大军从京都长安出发到甘肃陇西,再到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板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因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十分恶劣,炀帝也曾遭暴风雪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过半,随行官员也失散大半,炀帝也吃尽了苦头,狼狈不堪。但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其意义重大,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功不可没。
    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27国君主、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臣服。各路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炀帝亲自畅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又在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这是举世的创举。从此,西域很多小国使者和商贾与长安、洛阳来往络绎不绝。隋炀帝还派云骑尉李大昱出使波斯,对方也派使者与商人到中原,隋朝成了开放的国度。大业十一年,即公元615年春正月甲午朔,隋炀帝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诃咄、传越、龟兹、安国等25个小国均向隋王朝遣使朝贡。
    这次隋炀帝西巡,为开拓疆土,安定西域,扬我国威,畅通丝路,实乃是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四、推行科举,整饬吏政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笫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接位后,就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又正式设立进士科。这种科举制度诞生后一直沿用到清末,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种科举制度,重才学、重人品,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贤士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无疑是高明之举,对后世列朝列代影响深远。但这种科举制度的改革为引起关中世族门阀的反对埋下了伏笔。
    五、三征高丽,屡屡失策
    高丽是隋朝东面最强大的邻邦,它西边的边境己过了辽河,对中原威胁非常大。大隋立国初兵精甲利,高丽照样敢于来袭,这是隋国的一大隐患。无论是谁做了大隋皇帝,征辽都是必须的决策。612年隋炀帝以高丽国不肯召见为由,征讨高丽。这次虽兵多将广、军械精良,却因劳师远征,补给困难,加重了老百姓的沉重负担;还由于长途跋涉,士兵和民伕士气逐渐低落。又由于地形不熟,还有辽东的众多部落不了解隋朝,对大军压境不免有种恐惧心理,在这种天情、地理、人和都不利的条件下,百余万大军、二,百万民伕,一路上累死病死了不少。但毕竟隋军兵精将多,本可以推枯拉朽之势征服高丽,但坏在杨广要扮演大隋王国仁慈之虚名,认为平辽是正义之师,仗必须打得堂堂正正,正大光明,忽视了应有的战略战术,就在高丽一而再、再而三的诈降骗术下,消耗了大量兵力。比如隋军以重大伤亡的代价给高丽以兵临城下之势,但在高丽诈降的骗局下,退兵待降,而高丽却乘机调整兵力、抡修城墙,然后挑战旗再战。隋炀帝还狂妄自大,不屑一顾。一个半月中,与高丽战降三次,炀帝仍不接受隋军将士们强攻狠打的要求,长期自困城下,终至师老兵疲,元气大伤,到了辽军回书挑战时,双方兵力已优劣转换,隋军30万精锐之师己消耗殆尽,靠百万补充新征之兵仓促上阵,隋炀帝得到的是意想不到的溃败。最后一次炀帝再以倾国之兵远征高丽时,国内越王杨素之子杨玄乘机发动内乱,积怨已深的的农民也纷纷起义造反,结果隋朝面临的已是不可收拾的局面。
    六、兴也炀帝,亡亦炀帝
    无情的打击使隋炀帝情绪低落到极点,既无回天之力,只好逃避现实,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他不得不为自己考虑后路了。他在毗陵即常州、会稽即绍兴建造宫殿,作逃避江南的准备。运河上的龙舟水殿已被叛将杨玄烧毁,炀帝便在大业十一年即615年下令江都重新制造,计数千艘,全部送往东都备用。
    实际上自大业八年即612年以后,炀帝“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摇抚,乃得眠”。大业十二年四月,大业殿西院火灾,炀帝“以为盗起,惊走,入西范,匿草间,火定乃还”。恐俱而致心理不正常,政治意志完全崩溃,后来干脆不问朝政,追求享乐,以玩笑解闷。五月发生日食,炀帝于西苑景华宫征求萤火虫,得数斛,夜出游玩,放出“光遍岩谷”。表面上玩得开心,花样翻新,但却掩饰不了内心的焦虑。
    这以后的炀帝已称得上是一个昏君了。
    江都制作的龙舟送到东都,大臣宇文述,隋炀帝的亲家公带头献媚,劝炀帝行幸江都,炀帝对中原政局失去信心,也想逃避偷安一隅,他想万一北方控制不住,就放弃两京(长安和洛阳)退保江都,像六朝那样割据江南。
    隋炀帝三巡扬州,许多美艳宫女不让随行。她们哭着挽留他,炀帝自知此去即不回,却故作多情地题诗一首“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并以诗赠宫女。有进谏者均被处罚甚至处死。右候卫大将军赵才进谏被关押了数天;建节尉任宗上书进谏,被炀帝下令当众杖死。临行时又有从九品的奉信郎崔民象于建国门上表进谏,遭斩。此后凡有进谏者均斩,急奔江都,简直是落荒而逃。
    在江都宫,各地关于民变造反的奏折报来,炀帝都不愿看也不敢看,大臣们也就不敢讲真话。以后,凡有使者奏告实情,反以为妄言而遭杖责。
    隋炀帝昏庸,对奸佞大臣反得以重用,像裴蕴、虞世基等人。炀帝不思振作反陷糜烂,江都郡丞王世充给他献了美女,就一跃为宠臣。大厦将倾,人心散乱,禁军将领们也不愿做他的殉葬品,于是发生了反叛。首谋是虎贲郎将司马德勘,后来宇文化及被推为首领,隋炀帝就被他弑缢而死的。宇文化及的叛变是他弟宇文智和那些惦记着关中家人的将士们策划怂恿的结果(即不满科举改革的关陇世袭集团势力)。宇文化及后来说了一句内心的自白:“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杀了自己一手扶上台的秦王,自立为帝,国号为“许“。可惜他的帝位还未坐热,就被窦建德给他来了个全家处斩。
    此时隋炀帝知道自己是没有好下场的,他曾引镜自照曰:“好头颅谁当斫之?”也算是“视死如归”吧!
    隋皇朝从公元581年到618年,共3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短命的王朝之一,它是苦难而又辉煌、伟大与罪恶共存的皇朝。隋炀帝执政14年,隋王朝的一些特征,也主要反映在他执政的期间。后人给他的败因分析是:兵役太重。本身开凿大运河已伤民过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扩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国力。隋炀帝在征辽上又过分自信轻敌,导致连续三次征讨高丽失败,并陷于战争泥潭,国内反叛,政局失控,朝野离心,这成了隋王朝历史的转折点,也是炀帝一生荣辱的转折点,终于遭致亡国亡君的结局。
    唐,魏征的警世之言是:“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他对唐太宗进言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