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谈林宝:水镇锦溪
【发布日期: 2009/11/20 】【来源: 创投离退休中心 】【阅读次数: 3708 】【关闭窗口
    锦溪,一个多美的名字,离苏州仅仅几十公里,我不该初次翻开这本书,内容关于水而展开。
 
画  堤
 
    穿过“水乡佛国”石牌坊,右侧游船码头晃荡着一长排小木船,左侧一大片莲花池那边围着一道朱柱雕栏黛瓦的画堤,绵延向西接到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的正门朝北开,一改朝南开的传统,自有其道理:南宋隆兴二年(1163)陈妃随宋孝宗皇帝南渡,途中被金兵俘获,这了保持贞操,趁看守一时松懈,只身从营牢逃出,投五保湖自尽,被乡民安葬在浩瀚水边隆起的一座独圩墩里。宋孝宗在临安宫中惊悉,悲痛地下旨在湖畔建造一座莲池禅院,专门诵经为亡故的灵魂超度。这座莲池禅院只能座落在陈妃水冢北面的湖畔,正门朝北而开,还在于便利乡民进入烧香祭祀。我左拐跨进正门,大殿、菩萨等均是十几年前重建重塑的,新得火辣辣。往南出了天王殿,倒是两棵大树散发着古意:正前方一棵枯柏,遭雷击结束了几百年生命,却主干依然挺立,枝桠依然茂虬,有趣的是可以让我任意想象,右边一丛枝桠像飞雀,左边一丛枝桠似奔鹿等等;东面一棵罗汉松特显眼,传说在建造本禅院时所种,近千年以来长势良好,主干粗壮,枝叶繁茂,为我有生以来所欣赏到的罗汉松之最。
    西面座落着文昌阁,我一进入即见“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拓片:一幅是万世师表孔子,另一幅是其弟子七十二贤士。这里是水镇出家人与读书人吟诗酬唱的结社地,历来流传下“枯灯夜读”的风气,单说近百年以来,锦溪送出留学生一百多名,其中陈氏六代和朱氏四代为佼佼者,享誉国内外学术界。
    我往东南漫步绵延画堤,北侧是那大片莲花池,残荷败叶在波光粼粼中坚韧地抵御着深秋之寒,虽然收缩成东一摊西一摊,枯黄中尚留一抹一抹绿意,生命力多么顽强呵。我朝东南方向眺望,四千四百亩的五保湖水域浩浩,白波脉脉,远处一条细细的绿色岸线把湖面与天穹连接了起来,近处成群翻飞着银色湖鸥,时不时贴水叼起小鱼,大自然多么活跃呵。
    画堤两旁拦朱柱雕栏,顶上盖黛瓦,中段连续隆起三座桥,均建有桥亭,镇民送我好口彩:长廊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翻过三亭桥,又添福禄寿。我脚下更有劲了,向东漫步到被花窗挡住,又听到好口彩:到头打回,返老回童。
    画堤的南方不远处,湖中隆起的即是那座独圩墩,我遥望其上竖起的石牌坊,横额“水冢”两字清晰可辨,还有石像、石碑、石台、石亭等许多雕刻建筑。水冢下沿泥里环长青青芦苇,上面石雕被轻纱般的水气笼罩,犹如一艘艨艟巨舰漂浮湖面,镇民传奇颇吻合:即使九八年的百年不遇特大的洪涝,镇上好多人家进了水,这水冢好像跟着水位而浮动,从未涝过。文征明诗颂水冢:“赢得寒溪尚姓陈。”锦溪自1163年建起水冢到1992年的830年间改名陈墓,也因陈墓的知名度而繁荣,眼下使我彻底改变了对这里荒坟野墓没啥风景的误解,不由得口占《陈妃水冢赞》:
随皇南渡金营落,不屈投湖宁玉消。
五保圩墩贞操掩,莲池禅院故灵超。
青青芦苇环泥沿,淡淡氤氲覆石雕。
传得奇闻从未涝,繁荣水镇更今朝。
 
珍  馆
 
    往北游览,经过工艺品商家集中的南宋街,我踏上了上塘街,一条较宽且长的文化珍馆街。
    专门建造的张省美术馆规模颇大,两层大厅展出张省美术作品一两百幅,多见刘海粟行草、钱君匋隶书等题词题款,给予高度评价。已是中年的张省成长于本镇本土,练习、创作国画近三十年,经过张继馨、陈大羽、刘海粟等大师指点,技艺大进,已在国内外举办多次个人画展,出版八册个人画集。从展出的赠送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渔舟晨曲图》和《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仿真复制品上,我看到了他追随刘海粟画风,采用泼墨泼彩法,加上细笔勾勒,显示出豪放奇肆、醇厚朴茂的风格。《渔舟晨曲图》描绘了这里五保湖的美丽景色,碧水、渔舟、晨雾,烙上了他对家乡的真挚感情,把我引进了宽广的艺术境界。
    古董博物馆主人薛仁生是我的老朋友,见了面特别热情,带领我一一浏览他四十多年以来收藏的三千五百多件展品。此馆八年前从苏州城落户这里,占用原农业银行三层办公大楼,分设在总面积一千多平米的十九个展室里,吸引着中央、省、市领导干部,收藏界同仁,外国友人,以及二十五万游客特地专程来参观。他向我介绍了几件珍宝:三国年代铜雀台瓦当一对,通体呈现古铜色,重约150公斤,圆润光泽,质似金属,凹面刻有“建安十五年(205)”隶书,凸面经后人制成砚台,为明代严嵩所收藏,这一千八百年前的制瓦工艺已经达到精美绝伦的高超水平,简直难以让我置信;南宋娶亲马车设计科学,制作讲究,车身材质为黄檀木,窗格为湘妃竹,坐垫为藤棕,小巧到只能一个新娘盘腿而坐,车轿前两旁联云,“红梅多结子,绿竹又生孙”,让我读到了一部古代立体婚俗史书;元代第一桩系六千多年前的香樟树根,经过长时期水流冲刷而成为半化石,高1.7米,宽1.25米,重约160公斤,紫褐色的外表已经具有太湖石瘦、皱、透、漏的特征,移开玻璃门,奇香扑鼻,轻击发出金属当当之声,被冠以镇馆之宝……薛仁生老友的收藏之路是相当艰辛的,文革“破四旧”期间,将收购来的古董寄存到乡下去,改革开放后勤跑全国各地,常有一天只吃到一顿饭,在地头露宿一夜。有一次,我见到他用自行车从郊区驮回一只较大水缸,万把元的价值也舍不得花十元雇车,路上饿了啃白馒头,到家已经累得不像样子了。我祝贺他的私人收藏早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其他馆藏也相当精采:紫砂陶瓷馆汇萃了宜兴陶瓷名家作品,顾景舟的紫砂茶壶,黑釉瓷盘上的白字“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等多有文化气息;收藏艺术展览馆多明清家具,为黄花梨、紫檀等高档材质,其中清代的紫檀六柱雕龙架子床让我流连忘返;砖雕博物馆为国内首创,在于锦溪历来有“三十六座桥(后述及),七十二只窑”的民谚,那么多窑早就开办,明代以来特别兴盛,以生产传统建材砖瓦、石灰为主,遍布三十多个村,馆内一千多件陈列品布满四进丁宅,自汉代至民国的城砖、纪年砖、墓砖、凿榫井砖、花窗砖、金砖等等,花式齐全,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有,一块砖形红烧土“良渚砖”,为砖的鼻祖,一条长1.12米的外镂花纹中空的琴砖,轻叩能发声,在于与琴声产生共呜等等;现代茶具馆三层楼面展出各种材质的茶壶三四千把,让我拓宽了茶文化的眼界;还有唐志云篆刻艺术馆、中华历代钱币珍藏馆、文革藏品博物馆、名人馆等等。
    锦溪镇的致富之路放在了开发旅游产业方面,针对柿园等传统园林稀缺的现状,以优惠条件引进多家私人博物馆,创建了“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在吸引广大收藏爱好前来交流的同时,将旅游产业升温,带动了交通、餐饮、土特产等行业,我就是如潮游客中的一员,在这里深入华夏五千年文明时空隧道,大有所看,大有所思,大有所获。
 
廊  棚
 
    右拐越过庆丰桥,从下塘街往南返回,我步入一条沿河的漫长廊棚,一股江南水镇的淳朴风俗迎面而来。廊棚是左侧每家店铺各自搭建的,遮蔽倒西太阳,挡住寒冷风雪,方便行人躲雨,营造购物环境,旅游产业的兴旺,又各自挂起红灯笼,喜气洋洋,一盏一盏连接成一道节日风景线。
    一路闲逛,我逐一浏览廊棚风情:茶馆里聚集着上镇农民,笃悠悠品茶,吟笑着交流今年的致富收成;食品店里的长隆月饼因过了中秋节而淡出柜台,传统袜底酥、小苏州五香豆等颇为抢手,每家店前均有几盘碧绿的熟青豆,被底下文火熏得清香满街;土特产铺面鲫鱼干、鳗鲡干、黑蚬干、虾米干等比比皆是,质优而价廉,老板朝我十分自豪,我们全镇超过四成的水面足有五万亩,水产品丰富得以烘干来慢慢供应;卤菜坊在传统酱汁肉基础上开发万三蹄,赤亮硕大,酥而不腻;饭店、旅馆不计其数,午餐登上碧波楼大酒店二楼,清蒸锦鲤、红烧鳝筒、银鱼炒蛋等水镇特色佳肴,让我一饱口福。餐后凭栏南窗,秀美的五保湖金波玉浪,灿若锦旗,使我心旷神怡。
 
水  巷
 
    回到游船码头,钻进小木船舱内,我享受着波浪的荡漾。小木船在身穿蓝白花衣的船娘有节奏的摇橹中悠悠地航行,南入浩瀚的五保湖,环绕陈妃水冢观光,可惜石阶损坏而不能登上。北进镇河,穿过一道道古桥梁,擦过一块块石驳岸,我觉得啥都新鲜,直到庆丰桥掉头。半个小时航程里,船娘自始至终用《小桥流水环境好》、《太湖美》、《划船歌》、《祝您好运来》的婉转优美歌声为我们八位乘客助兴。
    锦溪光老镇区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就座落着26座古桥,其密度之高称冠国内。例如普庆桥,为单孔石拱桥,跨度6.8米,上面悬着的一块连一块大石相当稳固,始建年代早得难以考证,仅见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建记载,一副桥联尚可辨认:“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又如众安桥,也为单孔石拱桥,不知始建,只知明永乐七年(1409)重建,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道光年间又修。再如太平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一副桥联也与锦溪的水有关,“数叠渔歌传鹊远,一湾溪水达龙门”,因为桥名吉祥,历代流传一种地方习俗,镇民操办婚丧红白大事,均要走过此桥,寓意安全太平。古桥还有:始建于宋代的里和桥、元代的锦溪中和双桥,建造于明代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天水桥、称为“小宝带桥”的十眼桥、拱高最低的溥济桥等等。
    航行在幽深的水巷,两侧由花岗石、青石、武康石穿插堆砌的石驳岸是一道不差的风景线,间有水埠头,石阶上的镇民伸下手洗衣,时而凸现缆船石,如意形、牛鼻形等多种花式。从石驳岸表面青苔斑驳,接缝杂草滋生,缆船石的缆圈被麻绳磨细,我读到了沧桑历史,基本是清代的面目,还能找到明元的痕迹。
    石驳岸托起了民房后背的墙基,廊棚沿河的地基,护卫了水巷的生命,人们的生息。倏地,我的思绪被拉回到孩提时代,常常用绳子系着提篮,探出老屋临河窗口往下放,从农船上称了香瓜、红菱、嫩藕等尝鲜。现在,我倒过来从小木船仰观临河人家,别有一番沈从文笔下的吊脚楼情趣。
    橹声欸乃,歌声悦耳,在有节奏的晃荡里,我以孩提之心体验着亲水的欢乐,《有感锦溪水巷》从心底淌出:
幽巷荡行鲜,清歌伴小船。
拱桥悬石稳,联语锦溪缘。
驳岸弥苔藓,沧桑细缆圈。
仰观房背趣,亲水返孩欢。
 
    锦溪从“睡梦中的少女(沈从文语)”,到如今让我读到了旖旎的湖光水色,五保湖孕育的民间博物馆之乡,传统集市兴旺的沿河廊棚,古拱桥石驳岸联袂演绎的水巷风情。啊,秀美的锦溪水:给我以恬静,净化城市的喧嚣;给我以清澈,远离造假的污染;给我以深沉,降低尘世的浮躁;给我以雨露,滋润灵魂的枯寂;给我以浩瀚,使得心胸更博大。
 
 
 
作者:苏州创元投资老干部谈林宝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