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内容浩如烟海。乐器中的古琴、古筝、古琵琶等,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十分宝贵的一部分。笔者受到家庭父老亲属的影响,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接触到了很多古琴大师和国乐名家,在各位琴家大师们的“弦传”和“声教”下,由原来对古琴一窍不通渐渐成为了一名“琴迷”,且又有幸较多地听到古琴音乐的流派演奏,并从悠悠琴韵中领略到了古代音乐文化对人们心灵上所引起的感情共鸣。这种清雅高远、动人心怀的优美声音,确实可以启发人们的高尚情操,令人终身难忘,意境深远。
我国的古琴从远古时代的五弦琴,到周代以后的七弦琴。据多种史书记载,已有数千年的传统,这与我国的丝绸文化的历史发展是一致的,因为琴弦要用蚕丝制作,据考商代出土文物是有强捻丝类实物。史书记载中有周文王姬昌和其子伯邑考操琴的故事,流传于世。所以说,古琴存在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这是可信的。古代文化以“琴棋书画”著称,琴为之首。但古琴音乐属高山流水之音,曲高和寡,流传不广。我国地域广大,古时受山川江河阻隔,交通很不发达。历史上战乱频繁,造成古琴艺术的发展非常缓慢,且缺乏地区之间的交流。据北京琴学界知情人研究,现今国内各地留存的古代传统琴曲不过百余首,尚有书本记载的,至少有四千多首古琴曲未被发掘出来,可见传统琴曲的可贵。1981年4月,近代古琴、国乐大师、南京艺术学院老教授程午嘉应邀到杭州对中国音协浙江分会作专题讲座时提到,我国古琴以独奏居多,声音不响,缺乏合奏。在古琴琴谱的流传中,不能做到严格的十二平均律要求,演奏中高低音上各派很不一致。琴谱内容上光记手法,没有拍子,存在缺憾。经过琴家的研究改进和创新,今后是应该逐步求得完美的。
我国古琴在各地流派众多,演奏方法也各有特色。汉唐以前远的不说,到南宋建都临安以后,浙派形成大派,在杭州、平湖、衢州等地流传。长江北部以扬州为中心,称广陵派;长江以南部以常熟、苏州为中心,称虞山派。明代以严天池为虞山琴宗,另成一派。四川有峨嵋派,江苏有金陵派、淮安派,上海、湖南、北京、山西、山东、辽宁、福建、广东等地,也都有古琴研究流派。民国建立之初,受战乱等影响,古琴界活动一度萎缩,到1930年后才有所恢复。川派琴家李子昭(1867—1937)有“宫廷第一琴师”美称,他于清代晚期自四川成都来到北京后,数十年间以琴学大家名满京华,并应召庆王府等处任专职琴师。清王朝覆灭后,北方军阀乱政,李子昭转赴上海,适逢我的姐夫周冠九自英国伦敦侨居18年后归沪,当时有琴友查阜西进行招致,并与苏沪琴界同仁发起筹建“今虞琴社”。直到苏州阊门外大马路172号周氏“觉梦庐”别业建成后,1936年3月1日“今虞琴社”在苏正式成立并举行首次琴会。
据《民国音乐史年谱》记载:“今虞琴社”成立时,有国内各派琴学大师李子昭(北平)、查阜西(昆明)、彭祉卿(上海)、程午嘉(上海)、吴兰荪(湖南)、吴兆基(苏州)、汪星伯(苏州)、徐元白(杭州)、王巽之(杭州)、郭同甫(苏州)。尚有琴家社员苏州周冠九、黄培根、陈思澍、卫露华、樊少云、王闻喜、吴兆琳、吴兆瑜,以及张骥一(常熟)、黄渔仙(福建)、喻端玉(江苏)、徐少峰(上海)、李芷谷(云南)、张涤珊(清江)、吴宗沂(湖北)、李明德(广东)等,共计28人参加。成员均为琴界俊彦,可称极我国古琴界一时之盛。
1936年8月至1937年3月,苏州文化界及怡园主人曾两度邀请李子昭大师在怡园内公开举行古琴雅集,演奏琴曲《渔歌》等,轰动苏城,详情载于《苏州明报》新闻。惜乎,日军侵入苏州前夕,李子昭大师年老突患痼疾不治,于1937年9月病逝苏寓,享寿71岁。他心爱的古琴“龙吟”,时价达千枚银元,在日军暴乱中亦遭人亡琴毁之恸。
苏州“今虞琴社”在沦陷时期即告停止活动,1936年12月在上海曾立“沪社”,由查阜西、张子谦、彭祉卿等负责,先后创办《今虞琴刊》,并刊印部分琴谱等。1941年6月初,上海友好电台曾举办吴景略大师古琴播音节目。
建国以来,古琴文化得到空前发展,这是非常可喜的。从五十年代以来,苏浙一带的古琴界在传承琴艺传统的同时,并能注意古琴曲谱的创新,各地琴家组织已经有很大的恢复和发展,这与全国音协和文化站的普遍建立组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按照音乐文化现代化的要求,创新了各类乐器的合奏形式,也增强了演出的音响效果,这是以前传统国乐所难以做到的。通过古琴曲谱的改进,现在古琴已经能用箫、笛、古筝、二胡、琵琶、琴瑟、埙管等乐器来互相配合演奏,这与很多国家乐界老前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民国初年到1937年期间,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的国乐界先辈们,就先后建起了上海的均天社、大同乐社、华光乐会,北京的国乐改进社,杭州、平湖、江南各地城镇的国乐研究会等组织,在广大民间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影响之大,实难估量。很多古琴专家还把琴学艺术推广到了传授青少年学生。音乐界在二十年代就已制作了《小霓裳》、《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一大批乐曲,这部是数十年来传承之今的乐坛美谈。
新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古琴艺术可称是大放异彩,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苏浙等地古琴界纷纷新建了一批琴社组织,出现了很多琴学专家和青出于蓝的新秀,琴艺活动日趋活跃。在北京、杭州,扬州、苏州、常熟、成都、沈阳等地,曾多次举办了“全国古琴打谱会”和“国际琴学界研讨会”,有效地促进了琴艺的提高和发展。笔者在怀念过去古琴界前辈耆宿的同时,深感三十年代的古琴大师们,他们大都已经作古,存世的耄耋老人已经很少了,他们能够看到现在的琴坛盛况,将会如何欣慰呀。
在1977年8月20日,由美国发射到太空考察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上,带去了一张代表中国音乐的镀金唱片,这是由驰名浙沪的古琴大师管平湖(苏州人)演奏的《流水》古琴曲。2000年10月20日,江泽民同志在扬州亲自聆听了广陵派古琴家梅曰强的琴曲演奏,22日又陪同法国总统希拉克再次聆听广陵派的古琴曲演奏,均赞不绝口。到2003年,中国古琴已被联合国正式认定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后,这对我国古琴界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我国古代有句成语,叫“琴为心声”。笔者作为一名古琴知音人,特写此文,以表悠悠情思,来记念琴界前贤,并盼琴界读者朋友的指正。(作者:苏州创元投资公司黄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