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会稽山下访绍兴 今古文明醉苏人
——张家港市老干部摄影学会赴浙江绍兴采风记
【发布日期: 2009/1/15 】【来源: 张家港市 】【阅读次数: 3401 】【关闭窗口
 

会稽山下访绍兴 今古文明醉苏人

张家港市老干部摄影学会赴浙江绍兴采风记

/陈唯一(张家港市老干部摄影学会会长)

 

岁未仲冬,乍暖还寒,时有北方小股寒流南下,把我们江南吹得天空朗朗、白云朵朵、霜叶红红。有诗曰:“霜叶红似二月花。”此时风光更魅人啊。我们摄影学会的同仁们心里痒痒的,闹猛着要外出揽风捉景。正巧我有一位浙江绍兴的朋友,邀我们去绍兴一叙,这正中我怀,此事向领导一汇报,当即拍板成行。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晨曦初露,中巴车已奔驰在沿江高速上。透过车窗,放眼望去,阵阵白色的气雾似柔情的轻纱飘逸在村庄和田野的上空。一栋栋红绿相间的农民住宅楼错落有致,在朝霞的映辉下,宁静祥和。时有小轿车从农舍驶出。我们心想,早已步入小康的张家港农民,他们有更高的目标在追求,向往着更美好的明天。

速度大概就是时间吧,一眨眼我们就兜上了苏州环城高速,第一眼就看到虎丘古塔,她歪斜的身躯,见证了千年的沧桑,她苍老了,可是她更加骄傲了,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新苏州,繁荣昌盛,美丽和谐,成为神州大地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

一路好景,一路歌。然而这次目的地是绍兴,大家来不及为自己家乡的巨变感叹,心已飞到了绍兴。是啊,绍兴同苏州在2500年前就有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一段冤缘,而弄出许多历史经典,为后人所乐道。可沦海桑田,如今江浙已为一家,“长三角”已把我们在地域上划为一体了。

车过钱塘大桥,绍兴就在咫尺了。从杭甬高速下匝道进绍兴尚有20余里。进入绍兴地界,大家自然张大了双眼,绍兴也是有名的水乡,沿途都是经过整治的小河水塘,处处树木成林,掩映着座座小巧玲珑的拱桥,排排居民住宅楼依山傍水,风光独好,令大家不胜羡慕。

七弯八拐,我们到了环山路诸山脚下的绍兴饭店。主人先生早已在大门口恭候了。先生是绍兴经营麻纱规模最大的一家出口商,年方五八,中等的个头,白皙英俊,在商海打磨到今天,见多识广,有他接待我们,自然是宾至如归了。

我们环顾四周,整个饭店徽式建筑,高雅大方,迂回曲折的布局,庭园深深,似乎深藏着什么奥秘。进入大厅,浓郁的绍兴文化扑面而来,十多米高的墙上用琉金镌刻着鲁迅、周恩来、王羲之……的名句,目不暇接。绍兴人的自豪,此时无声胜有声。也许这是先生安排我们下榻这里的本意吧。

冬日昼短,下午我们一行要抓紧跑完城中几个景点。当然绍兴的名片“鲁迅故居”是首当其冲了。

鲁迅故居就在市中心解放路边。巨大的白墙上,印着老远就能看到的鲁迅头像,他好像在欢迎我们,不,他这张让人太过熟悉的脸,是那样的冷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正是我们心目中先生伟大形象的写照吗。

鲁迅的家,高墙大院,三进四厅的,在当时绍兴城也算是大户人家。大家左顾右盼,在导游的讲解下,在鲁迅笔下的小闰土,祥林嫂那可爱和悲怆的形象又活蹦鲜跳地展现在眼前。

走进百草园,其实这不过是一个菜园子,可是在黑暗的年代,这菜园子却是孩子们的乐土,鲁迅尽情地赞美百草园,正是他拥有人类最美好的心灵,为光明而战斗了终身。

鲁迅故居的对面就是“三昧书屋”,古色古香的宅院,腊梅早放。这就是100年前的私学堂了。在中堂左边厢,有一间“教室”大约一丈见方,一张讲台,八张小桌,也就是说总共才8个学生,老先生就是在这里“人之初,性本善……”开教的。鲁迅也是其中一个,在当时能享受到这等教育的孩子,可说是凤毛麟角。难怪先生念念不忘“三昧书屋”。再看看今天的学校,儿孙们灿烂的笑脸,百年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苦尽甘来。今日亲历目睹,好象穿越了一下时光遂道。

在鲁迅故居,流连忘返,看看时过未时,日斜屋头,大家过小巷,穿小桥,快步走到“沈园”。

沈园是南宋时期绍兴一姓沈的私人花园,此园不如苏州名园精致阔绰。然而因为大诗人陆游在沈园廊壁上题写一首千古绝唱“钗头凤”闻名于世。我们绕过大厅后的假山,映入眼帘的是河塘残荷,不免给人凭添几分凄凉。众人无心留恋园中景色,直奔壁前,原来是一块屏风壁,因千年战乱,这是后人重修的,有陆游的笔迹在此,已属难得。导游小鲁自诩为鲁迅的同族,我问她鲁迅不是姓周吗?她笑笑,脸红了一半。可小鲁当过播音员,大家鼓掌让她朗诵“钗头凤”,想不到这个小绍兴,凝神沉气:“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空墙柳……”。有一位游人调侃说:“陆游爱情词写得太神了,多情的才女唐婉看了后,怎能不肝肠寸断,香消玉陨。不该,不该,不应该。”

离开沈园,已是斜阳穿巷,小导游告诉我们,绍兴的咸亨酒店虽小,可盛名在外,咸亨不到有憾此行。穿越市中心广场,看见一座五丈古塔,型似佛家建筑,据说它是镇城之宝,是何年代建造,来不及详考,轻车已到咸亨前。酒店三开门面,一式酒具、桌椅,正如“孔乙己”中描述一般,有三二游客在其小吃,有名的绍兴“臭豆腐”阵阵怪香,引得游人们欲进欲退。会友老周眼快,看见一位60开外的老绍兴,带着地道的乌毡帽,临窗独酌独饮,相机连连咔嚓了几声,占为己有。酒店门前有几位揽客的三轮车夫,一式的乌毡帽。看见我们是苏州来的,格外“热情”,语里话外,无不沾沾自豪。他们说,我们绍兴有三百多座桥,苏州只有一百多座,却不说这个数字的正确性,但绍兴人的骄傲是有道理的。

晚上先生特地在城东的开元大酒店宴请我们。我们穿城而过,华灯初放,绍兴的夜晚煞是迷人。席间主人娓娓道起绍兴的风土人情,听得我们如痴如醉,说到“状元红”、“女儿红”、“花雕”的历史渊源,真像是一个个神话故事。绍兴的米酒可称是天下第一了。

翌日,日出诸山,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因为有小鲁引导,轻车熟路,直奔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是绍兴国家级“品牌”。有赋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全仗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一篇惊世绝作“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进入兰亭大门是一条百丈小道,大家漫步细望,故如序中描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湍激映带左右。尤其是那血色的枫叶,在微风中来回摇曳,把兰诸山装点得生机勃然。道旁两边隔数步就有王羲之笔迹,秀丽潇洒的笔峰,让人赞叹不绝。真是步步有胜景,处处飘书香。

前面是一塘碧水,五六只大白鹅,看到来了一群游人,曲项向天歌,闹腾了一阵。塘边有一小亭,亭间竖有一块鹅字碑,据传,王羲之看到大白鹅流畅的曲项,顿悟其道,而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书艺术。同来的老裴同志,是我市书法协会的老会员,对王右军的书法颇有研究。这次到兰亭他显得格外兴奋,指着硕大的鹅字,绘声绘色讲起王羲之掌故。

跨过鹅池,只见一块平地,三尺来宽的小溪从山坡上之字形顺流而下,溪边有数十块方石可座,这就是当年王羲之邀41位文人志士在此吟诗作赋的地方。“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列坐其次,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娱信可乐也。”想当初此地是何等的欢乐。

北侧便是兰亭碑房,历代大书法家的兰亭序临帖都镌刻在墙上,我们一边欣赏件件佳作,但在艺术上无人能出其左右,可见王羲之确实伟大,书圣之名当之无愧。

更让我们惊叹的是,在半山坡上一块丈八有余的巨大立碑,正反面分别刻有康熙、乾隆的临帖和感文。其行笔风格虽不同,可在我看来,汉字艺术凭借着这两位皇帝的打造,也是那么优美动人。

东湖是这次来绍兴的最后一站,在市南郊30里外,与会稽山脉相连。因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而成为绍兴一景。山南为连绵的山脉,山北却是百丈崖壁,与地几成直角,其险不亚于华山。壁下一泓清水,其实也就是千米长的一条水塘。可绍兴人聪明,把水道营造得峰转路回。让您乘着小乌篷船,在喇叭洞、葫芦口、一线天等景点之间转悠,恍如迷宫。说到乌篷船,也算是绍兴水乡一宝,在鲁迅笔下,早有描写,可今天大家三人一档,分坐四船,鱼贯穿行,听着老绍兴们划浆的声音,看着飞溅的浪花,如孔乙己在此,定会说不亦乐乎。

东湖,比不上西湖的娇艳,更比不上太湖的浩瀚,可毛主席、刘少奇等开国领袖,也到过此地。足见东湖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走马观花,又岂能知道东湖的深遂。

我们就要离开绍兴了,是绍兴的美丽,是主人的热情,让大家恋恋不舍。回道张家港,大家七嘴八舌,都说在春节前要好好搞一次摄影展,让老同志们分享会稽山下的快乐。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