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上午8点半,手脚勤快的满阿姨来到位于苏州杨枝新村的84岁蔡老先生家,满阿姨不仅帮老人家把居室打扫得亮亮堂堂,还陪老人说话聊天。当天天气不错,满阿姨还陪他出去散散步。据了解,自从蔡老先生加入了苏州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后,这个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每周两次派人上门为他处理家务,陪他聊天解闷。而该虚拟养老院正式成立刚刚半个月,这是全国首个虚拟养老院,它不仅得到了当地很多老人的认可,同时也为破解居家养老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个电话 53项服务任你挑
该虚拟养老院位于苏州葑门西街。记者发现,这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虚拟养老院”里没有一个老人,实际上是该养老院的指挥中心,葑门街道480户老人的资料都已被录入系统数据库中。记者在他们提供的服务菜单看到,养老院可以提供六大类53项服务。其中,洗衣烧饭等便民家政类有17项,修理水电等物业维修类14项,陪同就医等助医保健类13项,生日提醒等人文关怀类8项,还有娱乐学习类2项和应急求助类。凡是老人所需要的服务,他们都应有尽有。需要服务的老人可以像进饭店点菜吃饭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只需一个电话随意下单,丰俭由人。
标准服务 门铃每按一次要隔6秒
该养老院负责人刘俊秋告诉记者,从老人的视角来看,他们提供的标准化服务是从员工进门前敲门开始的,按门铃,每按一次间隔6秒再按一下,等待10秒再重复;敲门,连敲三下间隔6秒再敲三下,等待10秒再重复。类似的标准化要求,被一一列入“虚拟养老院服务标准”。老人们有很多具体化的心愿:如窗户多长时间擦一次、床单被套多长时间换洗一次、医疗保健医生多长时间上门服务一次,因此“虚拟养老院”首次对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标准进行量化。据了解, 沧浪区与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共同研发了一套名为“居家乐”的养老服务系统,通过该系统,居家养老的老人只需依托一部电话,就能24小时实现享受标准化服务的梦想。
政府埋单 现金补贴变为等值服务
巢顺娣老人今年93岁了,老伴去世多年,上个月过生日子女工作忙都不在身边,当服务人员把蛋糕送到她的手上时她非常开心。82岁的刘根娣老人平时都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按照规定,刘阿婆是属于低偿的范围,政府每月无偿提供价值30元的服务。服务内容为工作人员每个月上门一次,一次服务3个小时,为老人洗洗衣服,收拾一下家务,陪老人聊聊天。经过尝试,老人觉得很不错,主动要求增加服务,上门服务变成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3小时,自己付费500元。
据沧浪区副区长郑利江介绍,该区将年满60周岁的老人分成A、B、C三个层面分别提供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A类对象为政府重点援助的老人家庭,B类对象为政府一般援助的老人家庭,C类对象为自己交费的普通老人家庭。目前,加入“虚拟养老院”的有480户,其中A、B类老人家庭352户,C类128户。以前政府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现金补贴。后来他们发现,其实有时候给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比提供的现金补贴更受欢迎,于是他们就把用于这些老人的现金补贴转化成等值的养老服务,老人可以到“虚拟养老院”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消费。
虚实结合 有望成养老新趋势
郑利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和福利服务方面责无旁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必须‘大包大揽’;社区养老服务呼唤社会化服务,更加急需一个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服务机制。”据介绍,该虚拟养老院由苏州市鼎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在性质上,这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利用物业24小时服务管理的优势,以及通过对家政服务员的严格培训考核管理体系,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主动、快捷式的服务。
记者获悉,加入该养老院的老人已经从刚开始的30来户,变成现在的500户左右。10月1日系统试运行到11月2日,共提供各类养老服务709次。其中家政便民服务409次,人文关怀服务61次,临时性服务66次。呼叫中心呼出电话4386条,呼入电话321条。内部运行正常,社会反响良好。
苏州大学社会学系陈红霞教授认为,苏州市沧浪区葑门街道的虚拟养老院看似为“虚”,其实很“实”。它整合了许多社会上的有利资源,实现了居家养老的专业化。老人通过一个电话或网络的一个指令就可以在家享受到便捷的上门服务,服务标准也很详实,加上有政府的社会化管理和监督,老人从心理上完全能够接受,更具安全感,人性尊严也得到了保障。由于虚拟养老院的规模化运作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无疑将占据主导地位。虚拟养老院必将成为今后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新的趋势。同时她也提出,这种养老模式如果再能加入亲情成分就更好了。老人在享受社会养老的同时,心中牵挂儿女的亲情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如果虚拟养老院在这方面再深挖一步,把安排老人与子女交流列入工作计划当中就更完美了。
——摘自《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