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离退休干部党建 服务管理 发挥作用 队伍建设 学习园地
张萍:离休干部精准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 2017/10/31 】【来源: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阅读次数: 7539 】【关闭窗口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发展,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社会人员结构变化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离休干部,整体进入更高年龄、更高发病率的后“双高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凸显,迫切需要我们在政治、生活等层面给予更多的关心、照顾,提供更具体、更全面、更精准的服务。笔者回顾三年多来的工作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精准分析离休干部的需求变化,定位服务重点

    离休干部呈现居住分散、思维惯性、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等特点,要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很难。万事开头难,当你没能摸准离休干部需求心理之门时,所有的付出都是守株待兔,所有的尝试都是误闯误撞。只有在管理服务时做到重点把握、科学合理、积极主动,才能做好服务工作。刚接手工作时,对所辖两个离休支部老同志的情况不熟悉、不了解,工作千头万绪无从下手,通过摸清情况,精准分析,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1、完善信息资料,夯实服务基础。对直接服务的离休干部进行信息资料的全面采集。在采集中发现,现有的信息资料有的更新不及时,有的登记有差错,有的信息不全面,导致时有情况不了解、需求不掌握、联系不畅通的情况发生,难以实施精准服务。经过对离休干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工资发放、福利待遇、自费药报销、需求建议等各类信息进行一一分类分析,拾遗补缺,逐步完善,建立纸质档案,同步实施网络化管理。通过对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类,对离休干部基本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精准服务打好了扎实基础。

    2、客观分析情况,完善服务举措。据统计,服务的40名离休干部平均年龄88.4岁,其中独居3人,空巢13人,与子女或保姆同住18人,长住医院、养老院、护理院6人。针对上述情况,按照离休干部个人及家庭特征,把管理服务对象分成四类:对独居离休干部进行特殊关注,每周联系一次;对空巢离休干部进行重点关注,每半月联系一次;对与子女或保姆同住的离休干部进行一般关注,每月联系一次;对长住医院、养老院、护理院的离休干部进行定点关注,与离休干部子女及医护人员经常保持电话联系,出现情况随时随地上门。通过对管理服务对象的分类、划片、建档,对离休干部的服务有了更直观的概念,差异化服务的实行使服务不留死角,做到了全覆盖。

    3、调研汇总需求,找准工作方向。调查发现,近年来离休干部对老干部工作部门的服务在需求上发生了变化。一是结构层次的变化。过去第一层次需求为参加中心及支部各项活动,接受组织的教育,在支部中发挥作用;现在更多的老同志把医疗保健、家政服务、心理慰籍等生活类服务作为第一层次需求,关注日常养老。二是服务方式的变化。随着老同志活动半径的缩小,他们越来越倚重于贴近服务、上门服务;三是服务的多样化。过去老同志基本上依靠我中心,现在随着社区、养老院、护理院等机构设施、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得到老同志的认同与依赖。  

    4、积极探索变化,迎接工作转型。随着离休干部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的工作思路、管理服务也在同步发生变化一是在思想精神层面。大部分离休干部年事已高,但他们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热情没有消退,希望得到组织政治上的尊重、思想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慰藉。二是生活保障层面。随着老年病、慢性病常见,特别是有些离休干部重病、绝症缠身,生理机能减退,独居、空巢家庭逐年增多,希望组织关心照顾的愿望也更强烈、更迫切。三是价值提升层面。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工作经历增强了离休干部参政议政的信念,部分老同志继续发挥余热、奉献余生的愿望强烈,希望组织提供提升晚年生活质量、实现晚年自身价值的有效途经。

    二、精准拓展离休干部的服务外延,落实服务举措

    做好精神服务必须取得离休干部的信任,而信任的建立需要扎实的工作和用真诚的心日积月累。想要探究离休干部的心声,光凭程序化、大众化、形式化的服务是不够的,需要与老同志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服务,手握手的承诺,才能了解他们在思想政治、日常生活、医疗保健、价值体现、心理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1、思想政治在“满足”上精准。随着离休干部的视力、听力、体力的逐渐退化,集中学习机会减少,自学能力条件不够,了解社会的渠道逐步变窄,然而他们关心社会的劲头没有消退,精神上的追求没有停歇。我们通过树“标杆”、以点带面,加强离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离休干部夏老是一位支部书记,工作热情高昂、政治理论水平丰富。离休后坚持每天研读党报党刊,自创剪报,自学电脑,自刻光盘,他把每月支部学习的内容录在U盘上,通过大电视向支部老同志播放,学习内容紧扣当前形势,并适当穿插养生保健知识,练功十八法保健操、防骨质疏松操等与支部老同志现场进行演练,每次活动结束前,布置下一次学习讨论的主题。在夏老的带领下,支部老同志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活动出勤率得到明显提高。我们对支部长期因病不能参加活动的老同志的学习,采取由老干部工作人员、支部中身体健康、居住地较近的老同志通过U盘、光盘、纸质材料等形式送学上门,使他们足不出户也能参加支部学习,满足了老同志的精神需求。

    2、日常生活在“解难”上精准。对独居、空巢生活能自理、但子女陪伴时间较少的离休干部,我们通过定期电话沟通,答疑解惑;不定期上门了解需求,帮助他们在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籍、日常陪伴等方面进行服务联系、心理疏导。对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离休干部,我们一方面加强与离休干部子女的沟通,提醒给予老同志生活上、精神上更多的关心照顾;另一方面尝试引导老同志改变思想观念,入住养老院、护理院,由养老机构提供更细致、更丰富的服务。

     离休干部乐老是一位独居老人,因膝关节问题走路困难,每天由儿子上门烧饭,儿子与乐老居住地相距较远,时间一久难免有些怨言。乐老感觉心里不舒服,住进了创新医院,在医院里她吃不惯饭菜,加上性格孤僻,不适应又换至明基医院,一个月后又吵着要换地方,并向儿子表示活着没意思,儿子为此深感烦恼。了解情况后,我们对乐老进行了多次劝慰,又发动支部老同志现身说法,从侧面开导乐老设身处地为子女多一些考虑。同时,我们又与乐老儿子进行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协调,乐老把原有的住房出租,在儿子住处附近租房一套,每天由儿子上门照顾饮食,晚上由儿媳陪住,乐老生活上得到了照顾,心理上也得到了释然。

    3、医疗保健在“细微”上精准。为离休干部建立健康信息电子档案,并根据每年的体检情况同步进行实时跟踪、及时更新,发现疾病隐患及时与老同志子女进行情况反馈。按照多病、重病离休干部的实际需求,加强与社区医疗机构、定点医院的沟通、协调,帮助老干部在入住医院、用药指导、医疗救治等方面提供周到、便利的保障与服务。以服务无小事,细微见真情的实际行动赢得老同志的理解。

     离休干部蒋老独居且膝下无儿女,性格十分固执。他认为老干部工作人员对离休干部的服务必须是全方位的、随叫随到的,腰痛帮助代购按摩治疗仪,生病联系入住老干部病房,住院探望提出陪伴聊天,只要他能想到的就要求我们要做到。针对蒋老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全力配合、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另一方面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让蒋老了解老干部工作部门的面向范围、职责职能、服务范畴,同时,还帮助蒋老联系亲属,鼓励他重视亲情,与亲属加强沟通。经过努力,我们的服务得到了蒋老的认可,蒋老也得到了亲属的关心照顾。

    4、价值体现在“支持”上精准。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希望把过去的经历与大家分享,更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面对他们积极的心态,我们应该多鼓励,为他们在爱国主义教育、调解邻里纠纷、倡导家庭和睦、参与爱心捐助、为社会献计献策等方面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倡导他们积极地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离休十三支部部分老同志热爱门球,我们每年就争取资金提供帮助,组建轻工门球队,常年在二郎巷社区和竹辉公园活动,推动了门球事业的发展,还赢得了不少荣誉,扩大了中心的影响。离休十五支部的老同志为贫穷家庭孩子爱心助学坚持了十多个年头,先后支助了4个家庭的孩子,这其中,我们牵线搭桥,时常开展互动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离休干部中有许多同志积极参加新四军研究会、华东军政大学苏州校友会活动,我们配合协会简报的出刊、资料的文印等工作,并提供活动的场地,鼓励支持老同志参加活动、体现人生价值。

    5、心理慰籍在“周到”上精准。随着年龄的增大,离休干部行动日趋不便,精神日渐空虚,特别是卧床、重病的离休干部,对死亡恐惧感增加,心理压力更为巨大。我们积极配合医院、护理院及老干部亲属对老干部做好心理抚慰、临终关怀,使他们安详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离休干部陈老是双离休家庭,育有5个子女,生活美满。自从陈老患上老年痴呆症后,陈老夫妇工资由小女儿代管,负责支付夫妇俩的日常开支及两位保姆的费用,其它子女对工资的使用心存猜忌,小女儿真心付出得不到信任,顾虑重重,陈老整日以泪洗面,病情加重。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后,我们分别与陈老子女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并把陈老子女们召集起来,工资使用情况进行公开,帐目清晰、开支合理,陈老小女儿的付出得到了家人的认可。为缓解陈老的病情,又与陈老子女们商讨,排班轮流照顾父母,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2016年,我们申报了陈老小女儿参加市委老干部局举办的“十佳好儿女”评选,获得了“十佳好儿女”提名奖。

     随着离休干部身心的变化,他们的需求还会不断变化。作为老干部工作人员,不能是一味地“保姆式”“管家式”服务,需要依托社会资源,也要依靠离休干部子女的力量,更要通过自身不断提升管理服务内涵,拓展管理服务外延,精确定位,精准服务,关爱好离休干部的最后一公里,使他们安享幸福有尊严的晚年。(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张萍)

 

中共苏州市委老干部局版权所有 地址:苏州市三香路558号 邮编:2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