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老干部步入“双高期”后,健康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因失忆原因而走失现象时有发生。虽然老干部的走失现象实属个别,但一旦发生,给单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给老干部的家属也带来了一时无法磨灭的紧张恐惧与精神纠结。为此,预防和呵护好易产生失忆的老干部,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充满暖意、充满爱心、品味孝顺之心中安享晚年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案例1:某A离休干部,86岁,原系离休党支部书记。今年5月31日晨练出门后即与家人失联,家属焦急万分,报警搜寻未果,无奈之下联系了单位。单位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协助家属联系电视台发送寻人启示,直到晚上10点,老人被一好心人收留并发现了其身上的联系方式,才通知家属接回。
案例2:某B离休干部,85岁,去年5月21日参加单位组织活动,活动结束独自回家,原来只需步行10分钟的回家路程,却过去了4个小时仍未到达家中。单位闻讯老人走失以后,一方面嘱咐家属镇静,共同分析老人可能走失的方位,另一方面迅速派人会同家属穿梭于市区的大街小巷寻找,直到傍晚时分,疲惫不堪的老人在人力车夫的帮助下,终于回忆起了自己居住的方位,使走失事件有惊无险。
案例3:某C离休干部,年逾90,平时由子女送托老所照顾。今年3月7日,该老人午饭过后,就自行离开托老所,直到傍晚时分仍未到家。期间,万分焦急的子女四处寻找,并打电话报警、向市便民中心求助。当晚黄昏时分,家属接到派出所电话,说老人已经找到。原来老人离开托老所后就迷路了,一直在自己原先居住过的小区菜场转了数个小时的圈,直到被一位老邻居发现送到了派出所,才转危为安。
一、案例情况分析
以上述3例85岁以上高龄老干部为对象,通过其走失特点与健康状况分析,可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老人一时失忆,属于失忆性走失。
老年人产生失忆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从医学角度来说,有“选择性失忆”和“暂时性失忆”,而且专业研究人员发现由于营养物质缺乏、药物过敏、低血糖、颈椎病、空气污染、长时间使用电脑、有长期饮酒习惯者、过胖、高脂肪饮食、不当的减肥等原因都会影响记忆力,这里不做分析。我们单从老年人的心理和生活状况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身体机能和自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和自我生存能力逐渐下降,从而进入到心理衰老期。当老人成为了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得到人们的帮助、谅解甚至护理时,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变化,其中就包括对生活感到孤寂、厌倦,烦闷。其症状表现为情绪明显低落。终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经常有郁闷、沮丧、寂寞、孤独,说话语音平淡并时常叹气的现象。案例中某A离休干部其妻亡故,整天生活在情绪低落之中。所以一旦独自出门,即出现暂时性失忆,完全忘记了回家的路,一直茫然地在几条街道上打转转,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位好心人注意到这一奇怪现象,上前询问,他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2、传统思想的影响。由于传统思想过于根深蒂固,通常把能够自理、曾经的家庭“户主”看得过重,而一旦需要子女照顾得多了,失去作用的发挥了,老人们就会若有所失,感觉“家长”角色的价值丧失。其症状表现为自责、埋怨,时常进行不必要的自我反思,并且会将一些无足轻重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从而对现实生活感到极度不适应。案例中某B离休干部,原系某一企业的厂长,性格开朗,精力充沛,善言谈,好交际,活动能力强,厂里不论大事小事都由他一人做主惯了,但一旦离开了繁忙的环境,找寻不到可以替代的紧张氛围,长期以往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
3、居住方式引起的孤独寂寞。居住方式的一些独居、空巢家庭的老人,由于独自处于空巢之中,容易回忆过去与子女生活的经历,并沉湎其中,进而对现状容易产生无限惆怅。其症状表现为表情木讷,别人和他说话,他好像没听懂或者是没听进去,期间发生的事情仿佛是在做梦。严重的老人如果家人问他一些事情,他会不记得了,直到一个阶段以后,他又会自然清醒,变回了正常人,并什么都能回忆出来。案例中某A离休干部失忆走失回到家中稍加休息以后,能够较全面的叙述出自己走失以后的全过程。
4、健康状况带来的变化。身体异常,夜不能寐,经常失眠或浅眠;经常出现食欲不振,无精打采现象,有时甚至泪流满面。其症状表现为出门易忘路线,有时不明方向,独自外出容易产生失忆现象。案例中某C离休干部,虽然已经到达了自家小区附近,但就是回忆不出家里的方位与门牌号码,既使对派出所人员的耐心询问,仍说不清所以然来。
二、调整生活习惯
一般来说,老年人年纪越大,发生失忆的可能性越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老年人来说,应该早字当头,主动调整生活习惯。
1、应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子女们开始有所作为了,意味着家庭进入了新阶段,要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心理。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不要由于过分依赖子女而给自己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应该对子女的成长、家庭的变化感到欣慰,而不是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2、生活上要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集中到其他事物上。要扩大社会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与周围邻居、亲朋好友多走动、多沟通;有条件的可以到老年大学继续学习,扩大自己的生活范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还能够有效从局限的小圈子内走出来,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
3、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要有规律。生活内容要丰富,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既不要无所事事,寂寞无聊,又不要过于劳累,缺乏休息。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对睡眠质量长期不好的老人,更应积极治疗。要饮食适当,既保证足够营养,又要限制某些对老年人不利的食品。要在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状况下,适当做些符合本人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体育锻炼,如打打太极拳和散散步等,以培育平稳的情绪。
4、搞好家庭关系,尤其是要搞好夫妻关系。只有夫妻才能陪伴彼此白头到老,度过余生。因此要重新审视和处理夫妻关系,建立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只有实现了心理上的满足,内心才会充满充实感,从而有效消除各种不良心理,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三、强化预防措施
随着城市道路的发展与变化,记忆力减退、辨识能力下降的老年人会出现迷路,并容易转化成失忆性走失。老人独自外出失忆迷路,短时间里无法说清家庭住址,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别人想送其回家也有一定困难。所以细心照看好老人,是预防老人走失的主要措施,作为老人子女,平时要注意老人的一些异常表现,更要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
1、提倡孝顺方式
父母一生忙忙碌碌、辛辛苦苦换来了霜鬓全白、体弱苍老,有孝心的儿女们理应想方设法,用孝顺之心,为老人的余晖添点温度与色彩。
(1)孝顺的要义首先是人
如何保障老干部身心健康、真正享受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老干部步入“双高期”后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党和政府予以了老干部政治与生活的优越待遇,而呵护好老干部,让老干部在健康、和谐中幸福的安享晚年,已成为了老干部的家庭成员与老干部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什么是呵护?呵护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提出的呵护,就是要求对老人要在意,要去爱护老人、保护老人。而实现优质呵护,需要有人的孝顺行为作保证。孝顺的要义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孝顺是做人的底线,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做人的道德品质。孝顺的对象是人,主体是以人为本,从人开始,到人结束,孝顺也是人的本真。防止老人走失,最重要的就是子女加强责任心,尽量多抽时间陪伴老人,及时了解老人身体及心理情况。
(2)孝顺重在做到“四个性”
一是注重持续性。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子女必须长期坚持孝道,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将“孝顺”两字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如常回家看看,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亲手给他们做一两道菜;带父母去近郊旅游;记住父母的生日,每当生日当天,送上生日礼物,给老人有亲情感。切莫把孝顺这件事儿压到思维的某个角落,只在某个不经意间才会想起。
二是注重有效性。孝顺父母必须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为子女者须知亲情第一,事情工作第二,凡事须亲力亲为,不能停留在做表面文章。要注重实效,从帮助解决父母身边的小事做起,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自觉学习一些养生保健知识,教会父母正确理解如何保健;在家中为父母备好常用药品,父母若生病,或发生过失忆现象,需疏导与调理,悉心照顾;要无条件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通过实现爱好,让身心放松,释放压力;要尊重父母的选择和决定,莫让老人担心,莫让老人生气,莫让老人伤心,更不可生一个嫌恶之心。
三是注重前瞻性。孝顺父母必须掌握父母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活动,认真分析健康状况的新动向,提高对父母心理变化的敏感性与预见性。如常和父母谈心,倾听他们的牢骚,解开父母的心结,不要因父母的话啰嗦而表现烦躁。如果发现表情木讷、眼神单一,特别是精神偶尔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时,应把预防措施想在前头,做在前头,准备得充分些。
四是注重灵活性。孝顺父母必须善于了解父母的所需、所求。父母是善良的天使,有时即便遇上难题,也往往把难题埋藏在自己心里,不愿主动求助子女。子女对待老人心理上出现的障碍,要善于沟通,善于把矛盾淡化,求同存异。
2、配置防止老人走失的个人定位跟踪器
为了掌握和了解老年人独自外出的去向,家庭成员可为老人配置防止老人走失的个人定位跟踪器。该跟踪器可以实时获取非常精确的经纬度数据和格林威治时间,专门针对老人进行动态远程监控,而且体积小巧便于老年人携带,工作时间无任何声响,不容易被发现。
3、为老干部备上“爱心联系卡”
老干部独自出门时,万一出现失忆中途走失,或者摔倒等突发急病,是不少家庭担心的问题。为老干部制作“爱心联系卡”,小小的卡片上,注上姓名、住址、家庭与服务管理单位联系电话以及老干部的身体患病状况等信息,让老干部出门安全多份保障。
4、加强舆论宣传力度
本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大力弘扬社会美德风尚,使老年人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关心。如遇老人失忆走失的突发事件,任何社会公民,都应第一时间站出来,第一时间报警,第一时间为老人提供应有的帮助
总之,强调用孝顺之心呵护好老干部,照顾好老干部的生活起居,是努力营造“双高期”老干部幸福、安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的重要保证。为此,采取孝顺之心的应对方式,预防老干部出门失忆走失风险,加强老干部的心理保健工作,是每一位老干部的家庭和老干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陈惠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