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干部是特殊群体,享受着党和政府给予的优厚待遇。但是,随着离休干部身处“双高期”,其年龄、身体、家庭等状况的不断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幸福、安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离休干部基本状况 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现有离休干部461人,平均年龄86.42岁。其中空巢家庭293人,占63.6%;独居45人,占9.8%; 90岁以上77人,占16.7%,最高年龄97岁。 就笔者分管的48名离休干部情况看,居家生活占83.7%,长期住医院治疗疾病的占10.2%,居住各类老年公寓的占6.1%。就健康状况看,生活能自理,但发病率高,需使用陪护人员照顾的占34.69%;生活不能自理、起居完全需要别人帮助的占14.28%;其他人员,虽然能够外出参加活动,但老年性的体弱多病现象,仍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得到一定的帮助。 二、当前影响离休干部幸福感的突出问题 1、家庭成员结构由空巢变独居的抚慰问题 离休干部随着高龄化进程的加剧,空巢、独居家庭结构特征得到加速发展,已经成为居家生活的新特征。由空巢家庭变独居生活的老干部出行不便,生活空间缩小,其心理疏导、精神抚慰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某A离休干部,85岁,原担任离休支部书记。妻子患重病治疗期间,承担着陪护工作;妻子过世后独居生活,虽然子女每晚轮番值班安排和照顾其生活,但仍无法从孤独的痛苦中解脱。 分析:该离休干部只看到了自己的不幸,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由空巢变独居后,一怕独居后精神孤独,生活压力增大;二怕独居后生病,起居照料困难;三怕独居后拖累子女,造成情绪低落。久而久之,焦虑和孤独的心理障碍就伴随左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日常生活起居由自理变照料的服务问题 离休干部随着体弱多病的日益加剧,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案例:某B离休干部,85岁,曾是一位企业的领导干部,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原来生活舒适,自理能力较强。但自从子女因工作原因而离家后,成了空巢家庭。加上长期脱离集体活动,自卑感日趋强烈。 分析:独守空巢的老年夫妇,亲子间缺少了交流,并且长期与社会隔阂,容易产生心理失调症状,造成接受能力下降,精神空虚日益突出。该离休干部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平时不愿离开家门,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又长期在挂念儿女中度日,陷入了情感空巢之中,生活质量低下,最终生活起居慢慢变得无法自理,日常服务和照料的需求日趋强烈。 3、家庭成员关系由瞻养变索取的道德问题 离休干部家庭内部发生经济分配上的矛盾,看似琐事纠纷,但处理不当,就会加剧纠纷,给离休干部的生活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案例:某C离休干部,86岁,老伴也是离休干部,生育3个子女。随着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不断提高,子女为了自身的利益,争先恐后地抢夺父母的所谓“照顾权利”,造成老夫妻长期分居,并承受没有得到“照顾权利”子女的长期骚扰。 分析:一般家庭的经济收入轨迹都是非同步性的,家庭子女之间面对着父母高额的收入,如果不是考虑怎样更好地瞻养和照顾好老人,使老人晚年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而是更多的做些横向比较、相互攀比,个人的私心和索取的欲望就会日益提升。虽然该事例属个案,但家庭中子女缺“孝”的不道德行为,最终会使离休干部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并会严重影响幽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与和睦融洽的幸福生活。 三、提升老干部幸福感的有效措施 当前,提升老干部的幸福指数,是老干部最现实的需求,也是老干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老干部稳定的经济收入,为高质量地提升幸福感提供了物质保障,作为老干部工作者,把提升老干部的幸福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地承担起责任。 1、充分提升认识,增强提升幸福感的紧迫感 新形势下,只有充分认识提升老干部幸福感的重要性,才能增强做好老干部工作的紧迫感,更好地落实党和政府赋予老干部过一个幸福、安宁、有尊严晚年生活的工作要求。 一要进一步了解老干部生活中面临的新困难和新问题,把老干部的生活质量作为提升幸福感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二要把老干部的幸福指数作为工作中的一项指标,对照党和政府关心照顾老干部工作要求,做一次综合性评估,通过评估,了解老干部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思索新办法,开辟新途径,创造新经验,科学地满足老干部享受幸福生活的需求和期盼。 三要营造人人关心提升老干部幸福感的良好氛围。加强情感投入,以孝心、尽心、同心的“三心”服务理念,心怀敬老之情,共谋为老之策,多做助老之事,使老干部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和安宁,让老干部活得更有尊严。 2、关注需求变化、强化提升幸福感的举措 “双高期”离休干部随着生理的、心理的微妙变化以及家庭状况不断变化,虽然对服务需求仍然会有增无减,但更多的将会由过去关注时政、参加学习的被尊重需求向健康保健、精神慰藉需求转变;将会由过去期待外出活动多与人交流需求向期待工作人员上门服务需求转变;将会由过去依靠管理单位和老干部部门的服务需求向依赖家庭内部或就近得到社区照顾生活、解决特殊要求需求转变。面对老干部需求趋势的不断变化,在生活照顾上,我们一定要多层次的合理安排。 一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要继续加大公共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构建多元发展机制,拓展老干部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组建一定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试行集中养老服务模式 。 二是从目前的管理层面看,管理单位和老干部部门要继续坚持家庭服务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继续利用社区就近资源,整合老干部医疗保健、老年教育、生活照料、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权益保护、精神慰藉等社会资源,不断满足老干部居家养老的需求。 三是从家庭的照料状况看,家庭成员要改变传统的依赖集体包揽一切的习惯思想,要发挥家庭作为养老的主要提供者和核心作用。这里,对空巢老夫妻,要解决生活起居中的家政服务问题,确保家庭重活、累活有人干;对独居老人,尽量安排老年公寓生活,对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改变居家现状的老干部,要确保身边陪侍照料人员24小时不间断。 3、重视心理健康、夯实提升幸福感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就目前老干部状况而言,做好老有所乐的精神慰藉,是缓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是老年人渴求得到天伦之乐与幸福养老的前提。 一要根据老干部个人状况特点,制定心理健康干预、教育与管理的长效措施,与老干部建立信任关系。 二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要鼓励更多的服务人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老同志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动、耐心倾听他们的谈话,以帮助他们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干预心理行为问题,渡过心理健康难关。 三要建立心理健康个人议案,针对老干部的特殊情况和需求,运用医学知识妥当地判断和提供个别化的心理需求服务,以调适其外在环境的社会关系,运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改善其社会功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要提供优质健康管理服务。通过服务,从预防和促进的角度来帮助、指导老干部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在起步阶段,可以从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逐步发展到疾病防治管理、灾难性伤病管理和综合健康管理等方面过渡,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进行必要的干预,使老干部的健康生活变被动的防治为主动的管理,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4、提倡孝道美德、打造提升幸福感的平台 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构建离休干部高质量的居家生活,提倡孝道美德,是家庭和睦的基本要素,也是提升离休干部幸福感的重要内容。 一要打造孝道宣传态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树立尊老敬老、孝德高尚的先进典型,形成尊老敬老、崇尚孝德的良好风尚。二是开展送孝上门活动,积极引导家庭成员尊孝德、践孝行,做家庭孝顺的模范。 二要重视孝道环境建设,保障瞻养工作到位。一是老干部的主管单位要保证与老干部家庭成员沟通渠道的畅通,建立联系沟通制度。二是摸清老干部家庭陪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及时跟踪和掌握老干部生活中的需求变化趋势。三是敦促做好居家生活的陪护工作,落实好老干部安全防护措施,保障瞻养工作落实到位。 三要强化德法兼治措施,建设和谐和美家庭。就离休干部家庭成员整体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子女思想道德是健康的,他们纯朴、厚道地热心照料自己的长辈,无私奉献自己的精力。但由于经济利益的主体与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使个别老干部子女的价值观念、道德认知形成冲突和碰撞,导致家庭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趋于紊乱,老人的居家生活问题愈加凸显, 照顾需求得不到满足。为此,我们要本着维护老干部合法权益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落实,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执行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强化德法兼治,建设和谐和美家庭,保障老干部在高质量的居家生活中,过一个幸福、安宁、有尊严的晚年。
作者:苏州创元投资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陈惠良
|